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成功,除了作者的功力、灵感、技巧以外,该应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内心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就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表达力陶渊明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与心态。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一响,我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满脸的哀怨、激愤和他对黑暗势力的抗争,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摄影亦然。摄影人在举起相机准备拍摄的时候,决不是随便和盲目的。对被摄对象心里总要想点什么:面对大气磅礴的壮美山河,会在一种极其愉悦甚至接近亢奋、激动的状态下,以一种无比热爱、敬畏的心情,尽可能的调动各种手法来讴歌她、表现她。而对于一些人文、建筑、动物、静物等等题材,也同样会从关注、欣赏、关心、好奇等不同侧面,进行拍摄、记录。
在不同的出发点的作用下,你会选择不一样的着眼点,比如:机位或高或低、景深或大或小、画幅或竖或横,影调或明或暗,都会也应该在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我认为,一副好的摄影作品,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让人解读你想要说明的、表现的是什么,甚至能够看出作者拍摄时的情绪如何。有一位朋友曾经请一位老师帮自己看照片。那位老师却边看边说;“从构图和色调上看,拍的时候心情不太好呀!”哪位朋友当即认同并暗自佩服。
因此说,作品中只要有思想、有内涵,能读懂的人最终是读得懂的。
仍以音乐为例,好的音乐能让人从流淌的音符中看到行云流水、春花秋月、江河山川、刀枪剑戟、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从中品出音乐家的喜怒哀乐、愤恨情仇。摄影从三维空间转换为平面影像,其真实性、直观性是任何艺术形式替代不了的,但在充分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方面明显不足。也许摄影的特性和先天功能决定了它的表达能力,进而在客观上又影响了摄影人思想意识的强化和对这一艺术标准的不懈追求。
按照本人对此理念的理解,在作品《何日彩云归》中对此稍作尝试。此照拍自台湾自由广场,时间下午近两点。阴天有云。下方建筑为自由广场前牌楼,高约20米,大理石材,中西结合风格,应该是个很壮观气派的建筑。按常理构图应该由下向上拍的高大雄伟一些,但情感基础和观念定位加上当时自然条件,它在我心中无论如何明朗阳光不起来,反而却是另一种“感觉”,于是就形成了目前的满天乌云、牌楼只取其顶部、占画面下边20%比例,黑白影调,后期适当压暗。
追求一种悠远、空灵、神秘的视觉效果。
让照片充分表达内心世界,让作品开口与观者对话交流。实现摄影人心境与作品意境的完美融合。(图摄于2012年 文书于2015年)
图文 / 喬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