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叫《学会提问》。这本书是罗永浩推荐的,豆瓣评分非常高,是一本介绍如何思考的书。我两年前读过,一年前又读过,最近算是阅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这么多遍呢?首先,前几天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我记不起来这本书的任何内容,要么我已经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忘记的内容已经被吸收到血液汇中了,要么我实实在在的忘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对我而言第二种更合理。第二,在我这一年的阅读思考中,随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我逐渐的觉得目前急需一个过滤信息的工具,这个过滤的含义也有主动加工的意思,就是从具有欺骗性或松散的信息中经过思考得到有价值的真实结论。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能力显得尤其的重要,而且重要性的增加程度几乎和信息的增长速度成正比。最后,在我这一年的投资经历中更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性。一旦对信息的加工质量与投资决策联系起来,那关系的可不是一场辩论的胜败或者一个知识点的取舍,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这本书是一本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要表达的核心意思,那就是:先否定结论,直到论据强大到你不得不接受之后,再接受。这个中心思想和笛卡尔的科学研究方法简直一模一样。笛卡尔在《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一书中也强调,不要轻易相信和接受一个结论,除非这个结论被严格的证明为真。这样你的脑子里就不会出现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和知识,让人糊里糊涂。同样的,在投资领域,巴菲特如何忠告股民?不要亏钱!如果你没有投资经验,会觉得巴爷这句话是废话,但当你有了一段投资经验,当然非常有可能是一段失败的投资经验,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见,巴爷忠告的每个字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本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你有很大的把握确定盈利之前,都要认为这笔投资将会是亏损的。《学会提问》,笛卡尔,巴菲特的思想抽象成了同一个方法论,这是偶然吗?不是的,因为不管是投资,科学研究或者是本书作者提倡的批判性思考,它们都指向两个方面。第一,寻找事实真相,第二,人们容易被假象欺骗。这个先否定再肯定的方法论其实是降低了人们被欺骗的可能性。
一本好书包含的一个好的思想,好的思想就像一座发达的城市,有很好的区域划分,每个划分有必不可少的功能,功能和功能之间相互配合,让城市中的人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生活。这本书包含的几个基本区域是:结论,论据,论据的清晰度,假设,论据到结论之前的谬误,信息的来源分析,信息的不完整,数据的质量缺陷,因果关系,多个结论的可能性。
结论是我们的果实,为了得到这个结论就需要足够多高质量的论据。一个高质量的论据一定是清晰无歧义的,一定是没有谬误的,也一定是有一个可接受的假设的。组成论据的信息来源或者数据质量一定是经得起推敲和完整的,逻辑关系也是合情合理的。
结合投资,每当我们做出一个投资决策时,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据,这些论据的信息来源必须坚实可靠,才能提高盈利的概率。但实际上,在论坛,微博上和股吧里经常出现一些没有任何论据的情绪化的,口号式的结论:"某某股要崩盘啦","下午看跌","失望,看来要割肉了","某某公司财报造假,赶快清仓"。看到这些信息和字句很容易惹动人的情绪,毕竟人是情绪化的,何况是思维没有受过训练的散户大众呢!最后,便捷的交易系统如同一把快刀(或者高速率发射的机关枪)提高了散户割肉的效率。
在投资界的一个结果,比如股价的涨跌,是由非常多的原因引起的,但是人们往往在随机事件面前表现的过度自信,只选择相信一个原因,而且要命的是,仅仅通过这一个原因来决策是否投资。比如乐视股价最近低靡,很多人认为年报不达预期因此股价不涨。这明显是胡说八道,因为也有可能是主力想低价吸货,或者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另外一面表现在人们对股价走势总是过度的解读,分析出各种不靠谱的原因。这样就很可能导致一个恶果,没有分析能力的人会将这些不靠谱的原因当做自己下一次投资决策的经验知识,结果只能在错误的经验指导下一次次的赔钱。
最后,在投资界能够经得起检验的结论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只要严守这些可靠的结论赚钱是大概率的事件,因为这些经验是超越了人感觉的真理,只有让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符合现实世界才能获利。反过来讲,散户投资失败是因为脑子里存在大量虚假不切实际的知识和虚幻的想法。我们应该用批判思维清理掉那些害人匪浅的妄想和虚假,而去琢磨和验证这些真实可靠的结论:
投资就是赌国运,长期来看股指永远是向上的,也就是彼得林奇的"big idea"
股价下跌不是卖出的理由,股价上涨不是买入的理由
买入有护城河的企业,只要基本面不变,长期持有
分仓降低风险
市场低靡期买入绩优股,长期持有
巴菲特的投资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