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有机体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自然选择是指由于遗传变异不同导致生存繁殖率的不同,有机体的性状会随着时间跟环境进行变化的过程。
在达尔文理论之前就有进化学者,发现到生物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但一直缺少一种理论机制来说明,直到达尔文发现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是怎么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他也解释了新物种是怎么来的,甚至,根据这一点还推出了一个进化之树,把人类也归纳在了进化之树上。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物种,人类是怎么存在的,这抢夺了宗教对世界的解释权,故而引发的辩论不断,此外自然选择学说还存在另一个缺陷,他缺乏一套可行的遗传理论来解释,直到人们发现了基因。
进化而来的性状,我们称之为适应器,既然身体的各个器官是适应器,那人的行为是否也是一种适应器,即行为是否也是进化而来的?鸭子告诉我们答案,鸭子生下来就有印刻行为,它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物体它就会跟着走。所以,我们的行为也是进化而来的,例如喜欢美女,看到女友在其他男人旁边就会性嫉妒等行为。
1964年,William Hamilton发表论文,对自然选择学说重新进行论述。他认为自然选择学说是,仅从个体的生存繁殖率考虑,太狭隘了。应当拓展为内含适应性,即是从个体的生存繁殖率加上遗传亲属的繁殖成功率。它引发了一场革命,基因之眼看世界。
适应器是通过内含适应性的过程产生的,那些能增加自身复制成功率的基因将会取代其他基因,而随着时间得以进化。从基因视角来考虑自然选择,为生物学家提供了巨大的好处,内含适应性理论,从个人的行为扩展到我们如何考虑家庭,利他,帮助他人,群体的形成,攻击行为等问题,都能提供相关的解释。
1966年,George Williams出版了《适应与自然选择》,他对适应器提供了严格的标准,即有效性,可靠性和简洁性,更触发了后面的互惠式利他理论,亲代投资理论和亲代子代冲突理论,引发人开始用进化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如盲目从众的心理机制源头。
也就是说,演化而来的适应器除了肉眼可见的器官,也包含不可见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心理机制。
进化理论表明人类的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由遗传跟环境交互决定的,也说明人类的行为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人的认知的提高而进行变化,此外人类的行为设计也不是当前的最佳设计,而是符合古代环境的设计。
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进化心理学,佛洛伊德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和性选择学说,提出了求生本能跟性本能。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特别多的本能。20世纪的20年代,激进的行为主义开始占上风。他们认为几条高度一般性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再后来,猴子的金属妈妈的实验推翻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引发了认知革命。
认识革命以信息加工为隐喻基础,信息加工是指信息输入,经由决策规则最终信息输出或行为输出。人类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预示先设置好了加工某些特定的信息,对某些其他信息不做反应,这样的观点为进化心理学的出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