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种"教师期望效应",就是说如果学校里老师对于学生较高的期望以及关注,那么这个学生十有八九成绩不错,反过来也显示出学校中“差生”的问题可能折射出老师对他们较低的期望。这个发现在好多国家媒体上公布于众,同时也进入了许多大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材。
事实上,后来发现这些研究“异常难以重复验证”。根据罗森塔尔的统计,在500个左右发表的研究中只有五分之二确实可以验证期望显著地影响行为。但是较低的期望并不会毁掉一个有能力的孩子,同样较高的期望也不会魔术般地将一个学习吃力的孩子变成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词的毕业生代表。人类的天性不是如此易变的。
我想起我上初三时,有段时间特别厌学,但是每次上数学课,老师就要提问我,并且一节课要提问我好几次,搞得我紧张兮兮的,更不敢开小差,后天中招考试我考上县的二高,肯定有数学老师的功劳,至少他对我的期望,让他没有放弃我,但是自身努力也重要。
较高的期望确实会影响成就低的人,对他们来说老师的正面态度可能是一缕带来希望的清新空气。期望是如何传达的呢?罗森塔尔和其他研究者指出,老师对那些“潜力较高的学生”施以更多的关注、微笑和点头。老师也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教导这些有才华的学生,给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更多地对他们家访,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回答问题,并且偶尔这种期望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