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去播下一颗智慧的种子,因此我要把智慧分享给别人"
首先觉察到的是这是一个大交流大分享的大时代。互联网思维(分工、合作、分享、去中心化丶无边界)的特征之一就是分享。
充分利用好数字化赋能,可以轻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合作才能共赢,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
泰山不拒抔土,故能成其高。
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
伙伴之间的互动比伙伴本身更重要,信息的流动比信息本身更重要,信息找人,如果你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你的眼光太窄了,不辞细流与抔土,前进一步,递上一个请教,心诚他会愿意分享,你会找到自己,距离决定成败,经历N个第二次生命曲线,不断刷新,超越自我,星汉灿烂。
通过分享,建立以人与人的爱和心的连接
分享把一个又一个人的心连接起来,建立起一张人心的意识网络,流动的是爱,分享的反面是独享、独霸、独吞,流动的是与时代格格不入,别把自己太当人,别把别人太不当人,不能做"三穷人":穷思想、穷能力、穷心态。至少心态不能穷。
通过分享,把大多数正在关心的事情,正在讨论的事情,他们正在实践的事情,把它总结汇报出来,然后报告给你,让你能够连接到一个更大的意义系统当中、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共识当中,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也许正因为"不吃力而讨好"成为这个时代多数人的选择,发现自己必须转身逆行,并由此感到真教育沉甸甸的分量和坚守的价值,用吃力不讨好的方式,创造学校差异,办出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努力去寻找表达自己的句子,创造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因为学生未来的样子不是今天的我们的样子,学生只会比我们更好,兴趣爱好想法也不一样,而非一代不如一代。
把来自内心流淌出来的全身心的觉察,要做真教育,你必须是"傻瓜",真教育是“傻瓜"的选择,要干好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你准备好了吗?
教育之所以难做,还有个因素就是受影响因素多,有校长的领导力如何,某种程度上校长决定距离,有来自老师们的整体育人水平能力如何,还有来自学生的,家长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聚焦资源力出一孔,且人人都来吐槽后可以不负责任。
以及专注的本领如何,也会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你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学校的改进丶教师的提升、学生的幸福、家长的满意之上,还有形形色色的约束条件,这些都要考虑进去。
一大批成长无力,晋升无望的"天花板校长老师们"无所追求,职称评上后,行动散漫。
也有不少的作为好老师好校长们,他们会时常聆听到真正代表教育进步与真谛的声音,却也常会受到环境噪音的干挠,而产生追求中的迷茫与无奈。
积沙成塔,专注成就教育家,在这充满分工合作无边界去中心化和分享的时代里,盼你挣脱你的附近的人、官位甚至你自己,因为超越才能专注,专注成就教育家,无我方可达卓越。
很多时候最重要的话语还没有说出,就听到了下课的铃声,要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学习,主动拥抱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因为校长的存在站位不同,所以担当有别,正是校长在学校中的存的意义。校长好好学习,学校才能天天向上
要承认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合格的校长是需要有勇气的
学会分享。分享的作用越来越大,分享的范围越来越广,分享的类型越来越多。不懂得分享的人就会变得很自私,生活的充实度大打折扣,走向了窄化。人类因为有分享,世界才因此有绚丽多姿的光彩!
正面的分享带给我们的是欢乐,带给我们的是共享,是合作,是共赢。反面的分享带给我们的是利己,是痛苦、是决裂,是龌龊
知识萃取不是提炼,而是还原,去探源解决问题,个人的力量很小,在共同体中才能感受到力量,才能从中找到力量。
看得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需要去相信
人人都要受教育,分享是通道,不是学校的事,也不是教育机构的事,也不是教育部的事,是所有单位所有人的另一面
台湾著名歌手、作曲家、音乐制作人伍思凯,曾经创作了首经典歌曲《分享》听后很有感触。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当你沉浸在最快乐的时刻,你非常希望把这种快乐分享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快乐,因为只有通过你的分享,你的家人和朋友也会变得和你一样快乐,最后你就成为一个快乐“大富翁”。几乎是发出什么样契约,会得到相应的回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分享?分享要从小开始培养,从自己开始,影响身边的人,你也会受到身边的人影响。
具备认真倾听别人分享的素养,并适时回应,不可只收获不回应,分享还要考虑选择对象。
多看些別人传到群里的文章、视频,会有收获,要及时"回礼"给予点赞、转发、评论,在分享大交流时代里,数字化也会给你赋能,会自动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相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给你。如果你有收获及时分享给我们的亲朋好友,会充满着一种成就感,一种期待感,一种幸福感,分享后,能够给别人带来启发、震撼、共鸣。
不可不做没有鉴别的分析和确认,直接判定为“广告”。甚至还有的人虽然平时经常交流和沟通,收到分享的文章后,就一直不回复。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一直是,永远都是。
我们分享时要考虑对象,只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未认真思考分享的对象是否合适接收这些分享的文章和信息,盲目的做出“强制”分享,容易遭受朋友的不理解。
如何选择分享的对象?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哪些对象值得分享?
1、融入了分享时代的人,有共同兴趣和爱好者
五百里奔来眼底,数千年注到心头,中国文化薪尽火传,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有许多值得分享,去领略悠悠五千的文化,一起去熟悉在历史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识英雄推,推窗见景境自来,爱在心头,不如月在树梢头(因为天上一轮月,人人看得见)。
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我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
"我知道,写书是一项非常考验创造力的工作;
写书人探索出来的创新方式,于我也有重要的启示。
我能否找到一个枢纽性的创作者,看他如何为知识结网?
我能否在各种体例的创新中,找到文明建构的更多可能性?
我能否看见“怪谈”映射出来的人性之幽深、文明之边界?
我能否基于一连串设定,推演出这个世界会变成何种样貌?
我能否打破学科、职业之间的知识壁垒,迁移高手心法,为我所用?
我能否跟随文字的追光,抚触真实社会的纹路?"。
稻盛和夫:做正确的事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稻盛和夫先生一切成功的原点)
积极分享,共享共建共生的美好时代已经到来。向两个或以上的人对某事物产生同样的兴趣和爱好时,他们之间就可以建立分享的渠道,不会产生抵触的看法。
向有共同语言者、共同需求者、共同语言者丶共同目标者丶共同经验者等之一者分享
这种情况会让原本不能走到一起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的分享都是一个目的,能够获得所需,没有目标就如迷失了方向。
能够互相之间进行经验的切磋,并能够分享自己的经验。
向有共同经历者分享,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就是不自觉的跟随状态,拼体力,一夜换新颜的冲动,系统性思维的缺乏,更不会去改变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拉大,差距往往也取决于八小时之外的努力程度。
“共同的经历”就是彼此之间在愿景、使命、价值观的看法比较相似或者比较认同,特别是有相似经历的人为什么能够走到一起?为什么能够互相鼓励?为什么能够理解对方?为什么能够成为朋友、知己、夫妻?都是源于这种“共同的经历”,这样的分享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共同学习者彼此之间不能完全的、真实的了解对方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但是彼此之间在同样的环境里,接收同样的信息,传递彼此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分享也是有效的分享。
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奋斗,大家彼此走到一起,工作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共甘苦,互相之间真诚友善,彼此乐于分享创业的过程、艰辛和快乐。很快找到同行有缘人
分享要注重内容,攻克己心
物质层面的分享,从小时候开始培养,要引导小孩比如在过生日的时候把切好的蛋糕要分享给大家,告诉他有其他小朋友在时,不能自己独享,要把食品分享给朋友们等等,这是让身边的人和你一样获得物质的享受带来的快乐。
精神层面的分享当属分享中的高境界,这是一个大交流大分享的时代。
比如我们天天发微信,在各大平台发文章诗词小说等,在抖音里分享视频等等都是一种分享交流的行为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愉悦的升华。
分享要注重形式。分享的形式,主要是由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四种构成。当然最好的分享形式就是视频(配上文字、图片更经典、更传神),比较客观、真实和形象。
很多分享者在发布小视频的时候,巧妙构思,完美剪辑,播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瞬间吸引眼球,真正体现了分享者的用心良苦,带给别人快乐。编写的文章不仅是文字,还可以配图片、音频和视频,能让读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直观、深刻的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自己要有分享的能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边学习边学边游泳。
很多人都会做一些经验的分享,转发的分享,演讲类的分享,阅读与写作的分享、心得的分享艺术的分享、技能的分享等等。如果我们自身不注重学习,不边学边游泳,没有知识沒有能力,没有经验,没有技能,我们拿什么去分享呢?一切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要攻克己心,所有从自己开始的变革,都是以自己的内在的更新为起点,边学边游泳,一路走过来的,别无他途。而你计划要分享的对象又怎么可能获得你的正面分享呢?
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避分享中的禁忌
2、即使是正能量的内容,给别人易造成不适,也别分享,除非他主动要
3、要考虑民风民俗,也不分享歪曲的事实
4、不抵毁他人,不分享负能量
5、不分享低级无聊的内容,也不分享“黄色内容”
6丶要有边界感,不分享国家机密信息以及本单位的机密信息
7、不分享谣言(即未经证实、未经官方发布的消息)
8、不在深夜与朋友点对点分享,过多打挠他人休息,也不分享他人隐私
9、不分享不利他人的传闻;
10、与法律法规同频共震,不分享触犯法律的文字内容、信息和视频等
通过分亨,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1.做难做而正确的事,并把它写下来,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可以是每天固定时间学习,也可以是每半年一两年换一个学习方向,不管有用没用。创新大都是"傻出来的",聪明的人做不出多大的事,而智慧的人他会因地制宜地换"赛道"。
2.及时分享,有固定输出的习惯。比如开一个公众号,或者在其他地方比如"简书App"每天发一条你学到的知识。不管有没有人看,也不管有用还是没用。迟早会产生吸引力法则
3.定期向比自己厉害的人递上一个请教,不管有用没用。
4.不是有方案,而是要有方案力,复盘自己执行的每一个任务,搞清楚为什么成,为什么败,不管任务是大还是小。尤其是小事容易视而不见看不到。
5、要有底层逻辑,即要去判断什么长期不变值得坚持。然后确立一个目标,开始学习,把它变成可以去做的具体的事。具体的事,越少越好,方便你集中资源去做。每做一件事,都有利于你去做下一件事。把总目标分解成可以具体操作的小目标,否则再好的目标都不能要。
几年之后,你不可能不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反之,如果不这样,你将每天都活成了同一天,在原地踏步。
当我不再伟大而正确的时候,带来的结果竞然是我附近的所有人都生动起来了,每颗心都仿佛在散发春天的信息…
而我在寻找表达自己和表达他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