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0】小暑——君子以正位凝命

老树画“小暑”

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规律,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它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每年的天气变化,如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物候变化,如小满、清明、芒种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些直接与身体发生联系的日子。夏至过后,即使寒湿体质严重的人也都感觉到了气温的升高,天地之间一如蒸笼。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为太阳照耀。“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日、土、日”三个字的组合会意,即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炎热照耀。对这几十天的时空,中国的先民又将其分为小暑、大暑、处暑几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物候表现并不一样。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顾名思义,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节气歌谣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诗经》里说,“七月流火”。这“流火”虽指天上的星宿,但在传唱中已经借指大地上的炎热时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小暑对于人来说意味着人要有独立精神,要有恒心,更要有鼎力合作的意识。传统中国的先哲观象系辞,认为在这一时期,君子以正位凝命。那些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会端正自己的位置,庄重自己的使命。

大自然以众多的天气物候的变化引导我们恢复身体的直觉或灵觉,小暑节气就是如此。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即是对暑气过盛的一种结论。炎热的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无论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还是大可容人的巨树,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只要人坐上去,以体温接受树木散发的潮气,易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一类的疾病。

小暑还有很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萝卜、鸡蛋、羊肉、杧果、苦瓜等,成为各方水土的应景食材,而小暑“食新”也成为很多地方共有的习惯。小暑节气的民谣说,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关于尝新麦新谷,大概春秋时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了。

余世存《时间之书》对小暑节气的阐释,深刻展现了中华文明中“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身心共修”的生命哲学以及“敬畏规律”的伦理精神。小暑精神,正是“天行健”的具象化表达——唯有如君子般“正位凝命”,才能在时代的热浪中,走出清凉自在的生命轨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