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失利后,用五步陪伴孩子走出情绪深谷 | 《幸福就在转念间》

孩子中考失利,落榜了心仪的重点高中,发了一个自我疏导的帖子后,意外收到很多同处境妈妈的留言诉说苦楚。从出分到等待录取这一个月的辗转煎熬,焦虑和郁闷情绪反反复复,绵延不绝,家长们的心情就像湿漉漉的雨季。但即使很难,仍要努力把失落藏在心里,去关注如何陪孩子走过这段情绪深谷。有很多把三年最差成绩送给中考的孩子,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陷入自我怀疑和低落情绪,不想见同学,不想社交,不想面对,提不起力气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比没考好,更让家长忧心。

真正困住孩子的,从来不是分数,而是他对失败的看法。

很多人以为孩子因为没考好才难受,但那只是表象。

真正让孩子真正难过的,是他们把考试结果当做了人生判决。人生中第一次不靠户口、学区房,不靠父母托举,完全靠着自己去拼搏三年整的关键战役,他们搞砸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挫折和失败,他们难免对自己的价值感产生了怀疑。

“我很差劲。” “我让父母丢脸了。” “别人会嘲笑我。”“我不想去那个曾经根本看不上的学校。” “怎么办,我的人生可能完了。”

这些念头让孩子迷茫无助,看不到方向。如何拨开这些思维迷雾,让他看见:“失败没那么可怕,我其实没那么糟”?

这里介绍一本书:《幸福就在转念间 ——CBT情绪控制术(图解版)》,这本书采用插图、图表和图画等视觉化形式,拆解了八个常见消极情绪的应对方法,通过情绪控制术转变思维模式、改变行为方式,转念之间豁然开朗。

情绪背后的“逻辑”——你以为的过不去的坎,其实是“思维陷阱”

秋天到了,一片黄叶落在脚下。

有人欣喜,他最爱的季节来了;有人落寞,想起了某个秋天里的一场离别。让人欣喜或落寞的是这片叶子吗?不是的,让我们产生情绪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喜好,是自己的过往经验,是自己内在的念头或思绪。

苏轼被贬黄州后,豁达乐观,乐享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杜牧被贬扬州,流连于秦楼楚馆,消极避世,导致一贬再贬,空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的喟叹。

事情的结果不取决于发生了什么,而取决于你怎么解读。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的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BC模型清晰地呈现出了艾利斯的模式。你对事件的看法是情绪的关键所在,而非事件本身。你的情绪、想法和行为可以是健康的、有益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一件事可以是过去的,也可能是现在或将来的;它既可以是真实的、内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外部的。


导致【C】结果(失落、沮丧、羞耻、抑郁)的,不是【A】中考失利这个事件,而是对事件的【B】信念(我完了、我很差、别人都看不起我)。

不是考试失利让人痛苦,是“我失败了=我没有价值”的信念让人难受。


那什么样的信念能导致积极正向的结果呢?

书中把信念,简单分成两类:健康信念 vs 不健康信念

不健康信念是一种绝对化、极端化的信念,往往表现为“必须如此”、“绝对不能”、“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些信念会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与痛苦情绪,是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产生的根源。它们源于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不合理期待和苛刻的要求。

健康信念是一种现实、柔软、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即使承认失败、损失或痛苦,但不会将其放大为对自己或世界的彻底否定。健康信念能带来自我安慰和积极的行为结果,是情绪调节的基础。“虽然很遗憾,但不至于完蛋。”  “尽管我会难过,但是我可以忍受。”  “我不希望被这样,但不代表我不能被这样对待。”


沮丧和悲伤是人类面对失去的自然反应,是可以接纳的情绪。我们只要站在孩子身后,用包容和爱坚定的支持和守护即可。

但如果孩子持续的自我否定,长时间深陷痛苦无法抽身,可能就会转化成抑郁。要帮助孩子走出不健康信念的围困,可以试试书中的核心方法。


CBT情绪控制术五步法

这是一套五步骤的自我调节路径,可以帮助我们从“被情绪淹没”到“回到掌控中”。

第一步:识别不健康信念

苛刻的要求衍生了以下三种不健康的信念。

1、恐怖化信念(Awfulising),错误地估计了糟糕程度,认为负面事件就是“史上最糟的情况”,不能再糟糕了。

2、低挫折容忍度(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LFT),认为自己无力承受挫折或困难。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并不会枯竭甚至死掉。

3、一味指责自己或他人(Total Damning of Self or Othe),片面消极地评价自己他人和周遭的一切事物。

有些信念自动冒出来,来得特别快,听上去特像真理,但实际上是不合理和限制性的。

试着找出大脑里自动涌出的各种负面的信念,可以扫描这几类句式:

 “完蛋了。” “太糟了。” “我绝无法容忍……"  “我太差/他好坏/世界糟透了……" “我必须……” “绝不能……” 


中考失利,陷入抑郁的孩子的情绪关键词可能是:挫败感、自责、羞耻、无力感。引导孩子说说,没能考上理想学校,他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想法让他有这样的感受,最不能接受的/担心的是什么?  如果有以下这些想法,就需要陪孩子一起,扭转思维,建立健康信念了。

恐怖化:“没考好就等于人生毁了!” “我必须考上重点高中,否则我的未来就没有希望了。” “父母不会再对我抱有希望了”

低挫折容忍度:“我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我无法容忍别人看我的眼光。” “爸妈一定要为我骄傲,否则我没资格存在。” 

一味责怪:“都是我不好,我太差了。”  “我也很努力,为什么别人却都考得这么好,我真的不行。”  “根本是题出得太偏了,恨死出题人了” 


第二步:探讨不健康信念

不健康信念往往由苛求形成,这里提供几个非常好用的问题来帮助我们“拆穿思维陷阱”。

1、它是否现实?

这是事实,还是自己的推测?它符合逻辑吗?有没有证据支持?

是否以偏概全,过度概括?有没有别的角度可以解释这件事?有没有例外?

如果是朋友遇到这事,你会怎么安慰他?

“这是事实吗?”“中考就能决定人的一生吗?”“你知道多少优秀的人,也曾经历落榜?” “一次没考好真的能证明你不行吗?” 

2、它是否有意义?

“这些信念让你变得更有动力了吗?还是更痛苦?” “是不是这份‘苛求’,反而让你现在很难好好吃饭、睡觉,甚至影响正在进行的有意义的努力?”

3、它是否产生了有益结果?

“当你相信‘我完了’,你有没有更好地做出选择?” “它帮你变强了吗,还是只让你更想放弃?” 


第三步:替换成健康信念

一翻问题下来,这些想法就不那么坚不可摧了。然后试着将不健康信念改写成健康的信念。

“我没考好=我人生完了? ”  →  “我希望能去重点校,但即使去了普高,也还有机会,普通高中也有很多考上名校的学生。”

“我真差劲,所有人都比我强!” → “我对自己这次的表现有些失望,但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我可以找到原因,慢慢面对和恢复!”

“参加典礼,大家问我成绩,我会羞死” → “我害怕别人询问我成绩,但即使别人真的看不起我,也并不是不能忍受,那又能怎么样呢?”

“爸妈一定失望透顶了!” → “ 他们会难过,但他们更在意我是否健康成长,我还有机会给他们希望。”

可以陪孩子一起写下来,贴在书桌或镜子上,每天看、每天写、每天说一遍,大脑的思维路径就一点点被改写了。


第四步:探讨健康信念

能写出健康信念,心情已经轻松很多了。这一步是用来强化这些信念的正确和好处,找到更多正向依据,把健康信念焊在脑子里。可以继续用上面的三个问题审问新的健康信念。

A.它们是否现实可行?   “确实,身边还有很多人走了不同的路,重点高中不是唯一出路”  

B.它们是否有意义?  “这样想能让我缓和情绪,不那么压迫自己。”

C.它们是否会产生有益的结果?  “我好像能够接受走出去,和同学交流,也想开始考虑新的学校,新的开始,要如何面对了。”

这过程可能会哭、会烦、会很难,但这是CBT最重要的一环——认知重建


第五步:行动激活,强化健康信念

很多人会卡在“我知道了,但我还是经常又难受起来” ——这是因为缺了关键一步:行动。

行为反过来可以修复认知和情绪,可以从小事开始,找回“掌控感”和“我可以”的力量。

几个行动方向建议供参考:

情景预演:陪他预演他即将要面对的挑战,做好应对。如果同学询问录取学校,怎么说?想象去新学校报到时,面对期待之下的校园,如何应对和接纳?新的起点,新的处境,如何做准备和规划?

日常生活结构化:恢复作息、规律饮食、保持睡眠,或从其中任何一件小小的改变开始。

逐步设立小目标:比如今天看一页书、做一道题、运动10分钟。

搭建同伴支持:和好友一起去图书馆,和朋友一起组建打卡圈,或者你与他相约,一起每日记录一条复盘心得等。


写在最后:

看见情绪的根(识别不健康信念)→ 慢慢松动它(质疑它的合理性)→种下新种子(写下健康信念)→ 给新想法营养(探讨健康信念)→每天浇水施肥(行动激活,强化新信念),五个步骤循序渐进,喂养一个积极乐观的思维。也许一次考试失利无法挽回,但如果因此孩子学会了“情绪自救”,那这段痛苦,也是值得的。

CBT情绪控制术五步法不是“鸡汤”,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心理技能”。思维转变是需要持续和坚持的,刚开始肯定不适应,或者翻来覆去的回到原点,但别放弃,逼着自己多练几周,相信“相信的力量”。不仅仅是应对失败的焦虑,对于其他任何消极的负面情绪,都有转念之后看见幸福的机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