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祖辈生长在那片黄土地上。从小小的农村走到大城市里,我内心是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更为让父母亲人有了更多尊严而骄傲和满足。
我的家乡虽然在农村,但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口数量,无论是人情风俗,还是自然风光,都让我在与邻村的相较之下感到些许优越。小时候,沿街的商铺,通天的柏油马路,一座座新起的宅院,都显示着家乡人民生活还算富裕。虽是农村,但并非偏远,政策下达及时,实施迅速。节日习俗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努力保留,不管家境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尽力在节日当天保留体面,来往亲友也总能为其维护尊严和体面。来到大城市,才渐渐感受到,家乡传统习俗带给自己的文化底气,让我能有一方面硬气又骄傲的谈资,抵御资本带来的自卑和消极。也是在今年的年关从微博热搜中得知,磕头拜年的习俗只属于我们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趁着年假的空闲时间记录一下自己家乡的过年的习俗,一是为让自己记住,二是为寻找自己遗漏的蛛丝马迹,三是为留下年老后的回忆和谈资。若是没有文化系托,自父母离去之时或许就是己无根之日。
在外面提起自己的家乡还算有名,不需要费力解释,竟有些许自豪。提起临沂,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沂蒙六姐妹‘抗战期间奋勇支前的故事,还有那座沂蒙山,处处笼罩着一层红色的历史面纱。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父母一辈以及上面祖祖辈辈都是大山的孩子,到我们这一代,虽然也在山脚下生活了二十余载,但长大了就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大山,养分却也更多地来自资本和霓虹。大山给予的文化底蕴,不静心回味,不回头追寻,我们很难还是原来的自己吧!
我的生活有些特殊,我不敢说自己是同辈中最能吃苦、经历最坎坷的人,但也算吃过苦。从小家庭条件就不算富裕,或者说我很大一部分自卑来源于此,父亲常年在外,自小就没有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也算是母亲一点一点把我拉扯大,知道母亲生活地很辛苦,所以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外面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时候,我满心满眼都是母亲辛劳的身影,无论是家务活还是农活,无论我能做还是不能做都会跟母亲抢着做。我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只要放学回家看到院子里落满秋叶,或是零散着有垃圾,我就会抄起扫帚去打扫。母亲不爱收拾,或者说她收拾之后的状态在我看来跟没收拾一样,于是厨房、灶台、锅碗瓢盆经过我的手从来都是干干净净,床上的被子衣服也是整整齐齐,就是人见人夸的别人家的孩子。农忙的时候,母亲会带着我下地,锄草、浇水、下种、抠苗、收花生、收小麦、收地瓜、打农药、施肥...我样样都会。收了作物去打花生油,推着小铁车从后街到前街,就只是为了让妈妈少干一点,即便很累也不会喊出来。长大以后,跟母亲聊天,真的发现母亲是一个不知道干活累的人,在她眼里,我争着抢着干的活根本不值一提,陪她下地充其量为她壮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想一想,即使只是壮胆,我也算有用的吧。从客观上讲,做事追求价值,或是让与自己有情感关系的人开心,或是让自己获得成就感,若只是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奖赏,那就是一个只会讨好别人而不知自身价值所在的人,也就因此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性格里的敏感,可能真的是娘胎里自带的吧!要不然,为什么比我更贫瘠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并不都能从鸡窝里变成金凤凰,而我却做到了?既然能改变了我的命运,对于过去付出的深夜的眼泪,其价值就是让我变成现在的自己,甚至以后更好的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除了感恩还能做些什么呢?
初中之前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差,如果不是初中普及,我可能连初中都考不取。虽然成绩差,但我一直都知道学习是一件于我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即便不知道为什么。中学以前,对于年级排名班级排名不是很敏感,直到入学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二十分,老师连D都没给我打,只是在正面右下角写了个20,让拿回家给父母签字。虽然成绩不好,但那之前真的没考过二十分,是真的刺激到我的自尊心了。我记不清是第一次期中考试还是入学排名了,记得当时年级一共144个人,我排到114,班级倒数。真的挺丢脸的,要脸这个事一直在我生命里扮演着推动力的角色。于是,我开始认认真真学习,第一年期末从班级倒数排到了班级十几名的位置,虽然没能让父母来学校戴红花,但也算进步神速。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如愿让父母尝到了被瞩目的自豪感。中考成绩虽然差强人意,但如果发挥好一点,真的不需要托人进实验班的。说实话,经历告诉我,任何一种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只能是阶段性的。就比如拿初中的学习方法放到高中就不好使,再比如,把大学里的学习方法放到研究生也不得行。更别提那种依靠面子、里子和羞耻感的动力了,不健康且不持久,要想持久,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调理健康,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但不论怎样,我感谢曾经的自己。
说起学校,也挺神奇的。幼儿园毕业之后,学校就没有了;小学毕业之后没几年校址换了地方;初中一入学,学校由坪上二中改名为临港七中,毕业那年临港七中就在历史上被抹去了名字,学校也从此消失了;高中于初中入学同年改名临港一中,我们毕业之后一两年的时间改换了校址。我一直觉得,除了大学,我是一个没有母校的人。回到家乡我找不到曾经的记忆,与儿时的伙伴甚至都没有了维系之所,聚餐是从来都聚不起来的。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我满心想的都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远方,越远越好,逃离这个我太熟悉的地方,逃离自己的家庭,逃离是非和麻烦,远方有我想要的自由,去远方的列车上有我对未来的深切憧憬。
其实,当初中我决心好好学习的时候,我对于家乡的感知能力就日渐衰弱了。满心想的都是快点长大,离开家乡,改变自己的命运,十分功利,非常迫切。家乡在那六年内的变化,我时常回想,画面总是模糊,故事也只是片段,因为我真的没有切身的参与,我甚至连一个旁观者都不算。那几年,自己的家庭也出了一系列的变故,父亲从这个家庭的暂时离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和生长,学业上的丝毫不敢耽搁,我内心紧张、急切、恐惧、焦虑,我不快乐。时代和家庭的动荡,以我的成长为牺牲品,但所幸我没有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生命和命运都在自己的手里,热爱自由的人不会甘心限制它们的生长和发展。
直到2018年年底,我选择了考研,2019年七月份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家中复习考试,让我有机会去感受家乡发展的脉搏。那个时候,内心突然有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好像是错过了一个孩子茁壮成长的六年,蓦然回首,孩子已经从长大成人,我变成了一个坐享成果的那个角色,内心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面对着现在的家乡,我有些羞愧,没有为她做些什么,也没有曾经为她的发展做过一点思考。如果不是因为考研和随之而来的新冠疫情,我不会在家里滞留那么久,这前前后后我在家半年有余,2020年春天,新冠被控制住之后,也差不多春暖花开了,被封锁在家中许久,趁着阳光走到田地里,看着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柏油马路,家乡的黄土,田地里抽着烟的乡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希望和自由,心里充满着对于生命的感激和珍惜,充满着对于国家和人民在疫情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和努力的致敬。家乡的山水土地都仿佛带上了呼吸,浅而有力。或许这些年的经历让自己的心胸和格局宽广了许多,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能放眼望去,有了纵观大局的想法。至少有了想法,至少又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宽广一些了。
越长大越觉得对曾经的一切都患得患失,害怕父母离去,害怕自己有一天会离家乡愈远,害怕在外面久了,与亲人的关系都淡了,害怕自己的根不稳,来日无归处。但我想,家乡和父母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包容度,原谅我们天高海阔飞翔,即便飞累了再落到她们的怀抱,仍然不会吝啬自己的温度,而只要我们想飞,就甘愿凭风借力,给我们翅膀,任我们翱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