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们,大部分都爱追星。
当说到他们崇拜的明星时,他们立刻神色奕奕,和人谈论起来,口中也常伴有「某某『绝对』是最帅的」,「他『绝对』不会这么做的」等等的话语。
维护自己的偶像是我可以理解的,但我会告诉他们,「绝对」,「想当然」此类字眼还是少用为妙。
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比较倾向于用「绝对」这一类肯定的字眼,仿佛除此之外就无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豪迈或者爽朗。尤其是和朋友在一起「高谈阔论」,即便自己不太确定的事情,也仿佛只有用上这类词汇去修饰才会合群合类。
长大之后,我却渐渐不这么说了。即便看到别人这么说,也只是笑笑而不会当真。原因很简单,随着阅历的丰富,我逐渐明白「绝对」并不一定对:一个角度的美,从另一个方向也许就是丑。
就像秋天五彩斑斓的落叶,一阵风飘过,猩红的枫树叶,飒黄的梧桐雨,杂糅在空中漫漫起舞,缓缓飘落,静静地糊了一地黄绿相间的草地,美丽极了!
这种我们从小就被引导欣赏的美,却可知,竟也是寒冷中凋零的「尸体」,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而叶落归根,变成下一届的花泥而已。
当今的人们都推崇「匠心精神」,一途一心,孜孜不倦,似乎应该被每个人都歌颂和赞叹。
但是,当我看到「为天皇做心脏手术的大师」天野笃医生的故事,得知他在其他医生每年人均60台手术的工作量下,天野医生每年要完成600多台手术,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都睡在医院,每周花半天时间回家拿换洗衣服」。我想,他有家庭吗?
如果「匠心」意味着放弃和牺牲家庭为代价的话,我觉得,这种匠人们的专注和坚持也会褪色的。
萨利机长驾驶着空客A-320,在3200英尺的高度被飞鸟袭击后失去双引擎,却成功迫降在哈德逊河,拯救了所有乘客而成为纽约的英雄。即便如此,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时,他仍可能因为没有选择去最近的机场着陆而一夜变罪人。
魔鬼和天使也许原本就是一体,只是带了不同的面具。
让你崇拜疯狂的明星完全可以因为一个丑闻让你一夜变成路人;原本情同手足的朋友完全可以因为一些利益的纠纷而变成相互指责的仇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评判事物?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政治老师在教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会经常强调一个方法论,用她的原话讲就是:「事物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应该分清楚主要方面,抓主要矛盾。」
现在想想,这一句简单的话却说的真不错。我们察人鉴物的时候,既然知道完美是不存在的,就应该舍弃「洁癖」,从整体的、最主要的部分去考察一个事物,进而再去着手发力处置。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浪子回头金不换」大概都是说的这样的道理吧。
显然这样子比起武断的说「绝对」来的客观和实际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