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八种思考》阅读小记

作文是从表达见闻、情趣到自我觉醒,到提升生命的过程

书面语言与口语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我手写我口,是说写作要真诚,言为心声,表里如一,说真话,不说套话、假话,而不是指写“白话”。怎么想也是一个过程,有一个觉醒与提升的过程。融入个体情绪、情感、经验后的语言表达才是作文指导要致力的。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反应教作文

作文是极个性化地,顺着学生作文做肯定与引导的工作,对学生的肯定还要夸张些。

不要吝啬课前的谈话预热时间

公开课不要吝啬课前的预热时间,这是振奋学生,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有效之道,是上好课的前提。

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推到“类”上来解决

需要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多鼓励多表扬!在严厉批评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及时纠错改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共生!

习作教学是一个从本能到更高本能的过程。

对生活的回应,自然的表达是学生生命的真实流露;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受启发是生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化是提升。习作教学是一个让学生的写作意识从本能到更高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的过程。

作文教学要有对学生阅读的鼓励

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离开阅读是很难生长的。

一堂课,三种思考

写作本身的困难是非常个体性的,对学生的指导是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学生在写作方面成长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

老师教得多学生写作套路化。老师评得细对学生干预越强,认同老师评价!缺乏个性化!张文质老师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这个阶段问题,学生会重复学习地方不一定要教得太多,因为学生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课堂上读范文,对优秀文章进行点评会造成学生趋同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仿写作文的课堂重点

理解的困难不在字词方面,而在情感方面。解决困难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去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地去体验。在小学教学中,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更为复杂的世界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让学生对美好的情感产生一种向往,并从自己身上体会到那种美好的情感。

放低对学生教学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肯定学生个人化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师不要过高地期待学生能够写出什么或者能够仿写什么。

张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性的、肯定性的评价,更多地去评价学生的热情、参与度、自觉性以及他的个人性。

每一个人的语言发展,就是他自己的语言系统发展,不是教的结果。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推动者,做一个鼓励者。教师的功夫体现在对待学生的“慢”有足够的耐心上。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表达上,在写作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那些慢的学生,更要有耐心,更要理解“慢”是学生成长的一个特征,不代表其能力地下。

读完颠覆以往认知,怪不得作文教学始终高耗低效,原来没有找到规律,干扰太多!有时适当的放手、退步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习专业知识,去他人之长,任何时候,尊重学生,放缓心态,少些功利,从生命化角度出发,会更高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