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像一块沉重的 “枷锁”,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实效。因此,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绝非小事,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有的地方把 “开会发文” 当作落实工作的 万能钥匙 ,一项政策出台后,不结合基层实际细化方案,反而接连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基层干部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了解群众需求;有的部门要求基层事事留痕、处处建档,一份工作台账要反复修改、多次上报;还有的检查考核 “重形式轻实效”,检查组只看台账是否齐全、展板是否精美,不看工作是否真正惠及群众,导致基层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迎检准备上。这些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干事热情受挫。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从思想、制度、监督等多个维度发力。首先,要树立 正确政绩观,摒弃“重痕迹、轻实绩”的错误观念,让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明确要求非紧急事项不召开会议、不下发文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要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报表和审批环节,让基层干部无需再反复填报相同信息,大大减轻工作负担。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考核指标要减少对台账、报表的依赖,增加群众评价、实地调研的权重,让那些干实事、出实效的干部得到认可。同时,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监督,对那些搞形式、走过场的干部严肃问责,形成 “不敢形式、不能形式” 的震慑。

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攻心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严抓不放、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减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