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电影,被冠以后现代主义。
周星驰也被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
解构是后现代的突出特征。解构即反权威,去中心化,强调与正统的差异化。解构在影片中就是说镜头、画面、构图、色彩、音乐等没有什么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得到不完全相同的意义,即打破建立起来的标准的意义大厦,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大厦。
当一切都被解构的时候(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解构之后的离散因子让意义变得不可琢磨,统计是不是有助于寻找背后的逻辑以达可靠的意义?
教统计学的卓教授看起来还年轻,让人以为还没到退休的年龄,不像70岁。这不太符合经验。老师说他保持年轻态的秘诀是自律,这让我对统计学又抱有期待。难道统计学可以找出某些神奇的规律来用于生活?
那么,爱可以统计吗?或许可以吧?我们可以用SPSS分析一下试试:
比如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但一些模糊的想法还是有的。这时候就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或者用“因子分析法”,从模糊变化的概念中提取“共性因子”加以统计分析。
或者,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谁,那么就把恋爱作为“因变量Y”,个人作为“自变量X”,然后用“回归”的方法来计算那些相关人士。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显著性差异可以用“T检验”,三个人及以上的,我们可以用“ANOVER”。
前任是否对结婚有影响?可以用“中介”方法测试一下。当然,是“串联”还是“并联”,用到“模型”是不一样的。
月老应该是学过统计学的,否则不会总结出“门当户对”这条规律。
月老也会用“SPSS”,否则他无法将那么多毫无规的红线准确地牵成姻缘。
即便是那些令人大跌眼镜的婚姻,说不定恰恰是背后有符合统计学的逻辑。即便是不合适,也应该允许有“容差”的存在。或者可以通过“线性回归”进行“修正”。
但如今离婚率如此之高,也不能完全怪月老玩忽职守:算法没问题,但数据大爆炸,SPSS的算力跟不上,应该升级为Smart-PLS。
世界越来越数字化,正是统计学的大发展时代。统计学也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
学了一周的统计学终于结束了。可惜还是没有学到通过统计来寻找规律的方法。
卓教授喜欢的“毛头”当上了岛省三把手,这让他很高兴。可以看出来,这种喜欢不是来自于可以做假的数据统计,而是“讲话清楚、有重点”的个人魅力以及相关战力。
世界越来越数字化,正是统计学的大发展时代。统计学也要跟上技术的发展,开发更先进的工具,更方便地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
统计不是统治。
即便是关系可以通过数据进行分析,但爱的本质并非是某种关系。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的。
自由与爱是并存。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对于单独的数字,统计学无能为力。
所以,爱是你一个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