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曾有古代名医扁鹊答魏文王问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扁鹊说他的长兄医术最高,能够在病症还没表现出来就已经治好了。他的仲兄医术次之,在病情将要发生时也已经把病人治好了。相比而言,扁鹊说自己的医术最差,只能治已经发生的病。
然而,自古以来,“治已病”的著名大夫名流千古,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等。能够“治未病”或者“治欲病”的神医,不仅是名不见经传,即使扁鹊也只说其长兄和仲兄,而无姓名。
那么,“未病”真须“上医治”么?
“治未病”实际上反映了中华医学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与疾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科学思想,是中华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人作为社会的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是,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只有吃饭才能活着。有资料揭示,饮食问题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第一位因素。因此,正确饮食是人这个生命体健康活着的关键所在。这是古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及营养学,都充分证明了的。可以说,要实现“治未病”,做到正确饮食是人们实现健康长寿必须注重的头等大事。
“未病先防”——食以安为先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人生健康基础,做好“未病先防”,“食以安为先”是前提。
所谓“食以安为先”,一是人们的每天每次的饮食食材和加工制作方法,应该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否则,人们获得的营养不一定能够满足身体需要,却可能因为农残、重金属及各种传染性病菌等不良影响,或者因为不健康的加工、不恰当的烹饪方法,导致人们疾病的发生;二是人们每天饮食所含营养物质,需要达到人体不同阶段所需各种营养成分质和量的要求。质和量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人的生命从孕育、出生、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一辈子的各个阶段,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从每日早晚,从立春、芒夏、秋分、冬至二十四节气,从男女性别差异,从不同地区和生存环境和条件,等等,饮食都应有章有节。这种讲究,一是因为,上述的不同对各种营养成分质和量的需要及加工制作方法要求都不尽相同。二是各种营养成分既是人的生命生存所需,还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各种疾病发生和避免传染瘟疫的作用。
“既病防变”——缺啥吃啥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长病的”,关键是不要将小病拖成大病,普通病拖成绝症。
本来,单纯从饮食方面来说,能够正确的吃五谷杂粮是不应该长病的,人的寿命应该能够达到120岁,甚至150岁。现在实际上活到110岁以上的十分罕见,首要问题出在饮食不正确上:
1,虽是五谷杂粮,却也没吃全所需全部营养,或者有的营养过剩。
2,现在普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各种农残、重金属、抗生素、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色素等等,以及假冒伪劣食品,间接和直接导致人们五脏六腑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并且,原有土壤里的营养流失十分严重,有资料揭示我国九十年代的菠菜营养仅仅相当于五十年代的大约1/4。这是导致发生很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重金属对肝肾等脏器、骨髓的损害,以及影响到神经、血液等,现在已知人们身体中受到大约40多种重金属的伤害。
3,某些疾病发生以后,会消耗身体中原有的营养物质,导致更严重的甚至新的疾病的发生。突出的例子就是癌症患者的急速消瘦,以致免疫力下降,癌细胞转移。
因此,“既病”之后的“治病”和“防变”,在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同时,补充已经损失和缺乏的饮食营养尤为重要。既是辅助治疗的需要,也是增强免疫力,启动患者体内自愈机制的有效方法。人们常有一种说法,就挺有道理:想吃啥,就是身体内缺这方面的营养,就要吃啥。当然,胡吃海喝不在此列。
“瘥后防复”——“好了伤疤不忘疼”
“再一再二不再三”,病愈后的谨防反复是重中之重。五、六年前,曾有一位急性胰腺炎患者在青岛某个大医院治疗,开始医院禁止饮食,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病情稳定,可以恢复饮食。这位患者一高兴,请亲朋好友买的啤酒和酒肴,在病房就偷偷喝起来了,几瓶啤酒下肚,当即旧病复发,当晚就告别了人生。
笔者有一位远房亲戚,天天喜欢喝白酒,吃猪头肉和猪下货,血栓一次,不改旧习;血栓两次,还是不改旧习。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不多久栓了第三次,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人们在治疗疾病和大病初愈阶段,大多能服从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习惯尤其饮食上还能够听从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当症状解除后,往往认为身体已经康复,可以“正常”饮食了。请注意,这个“正常”饮食,不是医生建议,或者营养学意义上的“正常”。而是,自己过去常年养成的习惯饮食,是一种不正确的“习以为常”饮食。比如,很多慢性疾病就是常年吃“垃圾食品”造成的,“病好了”照常吃。最终小病吃成了大病,次次病愈,次次反复,最后积重再难返。看看汉字“癌”,一口一口一口天天吃垃圾食品,当吃出一座山的时候,“癌症”就来光顾了。
无论作为“上医”,还是病愈者,对于疾病“好了伤疤不忘疼”,要做到“瘥后防复”,必须进行新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食育”、“食养”、“食疗”须伴随终身
此次疫情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疾病,如何防止疾病,如何增强免疫力,如何更加健康地生活;怎样改变过去的生活陋习,尤其是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雪菇自从在崂山山色峪景区问世以来,很多亲朋好友,尤其是肠胃不好的,已经将食用雪菇,特别是食用雪菇粉,做为食疗的必选,非常受益。从食用者反馈的信息来看,胃疼状态的减少甚至消失,睡眠状态的改善,抗疲劳,记忆力增强,便秘的解决,皮肤光泽的增加且更加细腻,很多炎症的减轻和灭失,胃口的改善,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强,等等,都极好地诠释了古中医认为的,猴头菇确实具有“性平、味甘、助消化、利五脏”和“安神益智”的功效。
正是雪菇食疗作用的愈来愈突出,不少消费者正在养成常年食用雪菇和其它真正有机绿色食材的食养习惯。目前雪菇基地的各种食材越来越受认可和欢迎,正是适应了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养的需要。雪菇从品种和种子的选择,从培养基料和有机方法种植与加工的与众不同,从不使用任何药物和可能对菌菇造成污染的物质,确保了雪菇有资格作为食养、食疗的首选。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从小学就应该开始,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后,再增加食育的培养,这是民族振兴的千年大计。雪菇基地拥有三千多年食用历史猴头菇的养生文化,坐落在能够生长山色峪灵芝、山色峪樱桃、山色峪山泉水的崂山山色峪景区,能够作为食养、食疗、食育基地的极好选择。
试想一下,若是人们能够终身做好食育、食养、食疗,那么,人人皆可成为“上医”,何病之有?人们能够健康地活到一百二十岁,甚至一百五十岁,那是何等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