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圆也圆满 2025-04-19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年前,一封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在互联网广泛流传,被称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十年后,顾少强老师返回到辞职前的工作城市,做回提供心理咨询的顾老师。有网友说她“回到了原点”,有网友说“去了不后悔,带着更丰富的眼界”。顾老师的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

《人生是圆也圆满》  

人生如圆,起点与终点或许重合,但每一次出发与归来都让精神的年轮愈加丰盈。十年前,顾少强以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打破世俗对安稳的执念;十年后,她重返郑州从事心理咨询,看似“回归原点”,却以脚步丈量出生命的广度,以沉淀升华了精神的深度。她的经历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起点与终点的位置,而在于探索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现实的超越,以及对平凡生活的诗意重构。  

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必经之路

向外行走,本质是一场向内的修行。顾少强辞职后游历山川,在成都青城山经营民宿,与市井烟火对话,又在郑州的直播间分享心理学智慧。她的足迹看似散落,实则始终围绕“认识自我”这一内核。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她以十年光阴验证:世界是映照内心的镜子,每一次远行都是对灵魂的叩问。她在乌镇感受慢生活,在重庆山顶俯瞰夜景,这些经历让她明白,“看世界”不仅是地理迁徙,更是对生命状态的多元体验。反观历史,徐霞客游历三十载,著成《游记》,并非只为记录山水,而是以脚步丈量生命的可能性。顾少强与之共鸣,在街子古镇的早市砍价、在民宿包馄饨,从琐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我们越是深入探究世界,越能发现内心的法则。”行走的意义,在于打破认知的边界,让心灵在碰撞中觉醒。  

回归原点则是沉淀后的升华,而非妥协。有人嘲讽顾少强“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却忽视了她精神世界的蜕变。因母亲患病,她选择重返郑州,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延续教育理想。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责任与爱的主动选择。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并非逃避仕途,而是以归隐完成对生命的超脱,顾少强亦在回归中实现了从“追逐远方”到“耕耘近处”的升华。生命的螺旋上升,常以看似重复的轨迹呈现。科学家爱因斯坦晚年回归统一场论的研究,虽未竟全功,却为后世开辟新径;作家梭罗隐居瓦尔登湖两年,回归世俗后写下“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以觉醒者的姿态批判功利社会。顾少强的回归,同样是一种清醒的沉淀:她将旅途中的见闻转化为心理咨询的养分,用直播传递教育理念,让“远方”的收获在“近处”生根发芽。  

诗意栖居是升华,在平凡中重构生命的意义。顾少强穿着百元以内的衣服、租房生活,却能在直播中从容分享心理学智慧。她给我们演绎出诗意不必依附于物质的丰盈,而源于对日常的深刻凝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皆是对平凡生活的美学提炼。顾少强在郑州的早市买菜、在直播间与网友对话,正是以“近处”为支点,撬动起精神的浩瀚。现代社会常将“成功”简化为财富与地位的累积,却忽视心灵的丰盈。顾少强的选择恰似一声惊醒,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现实,而是以热爱赋予平凡以意义。她拒绝百万代言费,却坦然接受直播带货的可能,只因“只要不欺骗消费者,怎么挣钱都不磕碜”。这种对现实的坦然接纳,恰是诗意的最高境界——在琐碎中见星河,在局限中拓乾坤。  

作为学生,我们或许无法即刻远行,却能在书本中穿越时空,在实验中探索未知。地理的半径受限,但思想的疆域无限:读《红楼梦》可体悟人性幽微,解一道数学题亦能感受逻辑之美。探索不必宏大,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我们亦可在日记中与自己对话,在社团活动中尝试创新。每一次小突破,都是对“世界”的重新定义——它可以是校园角落的一株新芽,也可以是深夜台灯下的一页思考。   

十年后的顾少强与十年前那个写下辞职信的女教师光影重叠,却又如此不同——曾经的远方已成记忆的底色,此刻的平凡却被赋予了从容的光晕。人生从未有真正的“原点”,每一次出发与归来,都是螺旋上升的轨迹。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我们以探索之心面对世界,以沉淀之智回归生活,方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书写无限的诗意与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