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个收获是,读到了《44个有助于专注·平静·放松的亲子正念练习和游戏》这本书。
书名这么罗嗦,这么直白,充分体现了中文书名的通病。原版英文书名很简单,《Child’s Mind》。
我练习正念一年多,最近借在小学支教的机会,我开始尝试把正念冥想带进课堂。一个多月以来,孩子们从开始的一分钟也坐不住,到现在能够静坐五分钟,这是可喜的进步,班主任也说课堂纪律比原来好了。我始终相信,正念在教育中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教给孩子们安于平静,观照内心,能使他们“在这狂乱的世界上更平衡的成长。”(温宗堃)
这本书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里面提到的技术简单实用,我很喜欢。有一处讲到“专注式禅修”和“正念禅修”的区别,令我印象深刻。
禅修通常分为两类:专注式禅修与正念禅修。在一般人看来,禅修都是打坐、冥想,好像区别不大,实际不是这样。
专注式禅修,重点在“定”。“定”是指对单一对象的觉知力,包括外在对象(比如一根蜡烛、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个点),以及内在对象(包括呼吸、身体感觉或者重复咒语)等。专注式禅修强调对这个单一对象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注意力游移,则不带评判的回归,重新回到关注对象。一句话,专注式禅修训练的是“定力”,培养注意力,让心变得明净与宁静。
正念禅修,重点在“观”。不设定对象,不设定目标,仅仅是观察内心的自然运作,观察情绪的起起落落。正念有一个比喻,将头脑中的念头比喻为天上的云朵,我们允许头脑中升起种种念头,就像看着天上的云朵来来去去,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观照、接纳,体会当下。正念也强调呼吸,但呼吸不是觉知对象,而是“锚”,当注意力游离时,我们需要借助这个“锚”重回当下。一句话,正念禅修训练的是“内观”,所以也叫内观禅修,培养觉察能力和平等心。
因此,我心中的一个小困惑得以解开。我练过一点瑜伽,知道瑜伽的关注点在呼吸,呼吸要尽量深长,《瑜伽经》也有句话,“呼吸是心灵之王”。可是,练习正念却对呼吸没有要求,反而不要刻意改变呼吸,顺应它本来的样子。现在我明白了,两者类别不同,像瑜伽、太极、祷告等都属于专注式禅修,需要关注一个单一目标;内观禅修则没有具体目标,是什么就是什么,接纳当下的一切。书中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专注式禅修比喻为针对单一对象的可变焦镜头,正念禅修就是聚焦于整个视野的广角镜头。”
明白这一点后,我感觉在正念静坐时更能坐得住了。
最后附上一个书中的小故事:
佛陀路过一个小村庄。一位农夫问他:“你整天都做些什么?”佛陀回答:“很简单,只是坐着,走路,吃饭。”农夫说:“这也是我们每天做的事,什么使你如此特别?”佛陀回答:“当我坐着时,我知道我正在坐着;当我走路时,我知道我正在走路;当我吃饭时,我知道我正在吃饭。”
写于2019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