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寅七、尋思增上(分三科) 卯一、徵【云何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這是第七種。這個「尋思」就是分別心,分別心特別多。卯二、釋【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有長時尋思。】 「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遇見什麼事情,他就心裡面多分別,去觀察、散亂,曾經有這個薰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尋思」的事情,「有猛利」的尋思,「有長時」的尋思。 這個「尋思」也應該說是一種智慧,他知道怎麼樣分析、怎麼樣觀察,這也是一種智慧。但是你成了習慣的時候,心裡面就亂,遇見什麼事情就會東想西想;但是這樣成了習慣了的時候,若想要修學聖道就有障礙。卯三、結【是名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下面是第八科「得平等」,分三科,第一科是「徵」。寅八、得平等(分三科) 卯一、徵【云何得平等補特伽羅?】 「云何得平等」的人呢?「補特伽羅」。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舉先因緣【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雖於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於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 「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雖於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也的確有這種人,他沒有這種「貪瞋癡慢尋思」的「修習多修習」,他沒有這樣做。「而於彼法未見過患」,雖然沒有這樣的經驗,但是他對於「貪瞋癡慢尋思」這件事,不知道這是有過患的,就是、不認為有什麼不好;有貪心、有瞋心、有愚癡心、有高慢心、有種種的妄想分別,沒什麼不對,不感覺到有過患。「未能厭壞」,所以也並不厭惡這件事。「未善推求」,所以也沒能夠修學佛法,用佛法來觀察這「貪瞋癡慢尋思」的錯誤,來對治它,沒有做這件事。辰二、釋得平等【由是因緣,於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無猛利貪,無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如貪,瞋、癡、慢、尋思亦爾。】 「由是因緣,於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的事情,「無猛利貪,無長時貪」,因為你過去生中沒有這樣的薰習,所以今生沒有去修行,也沒有那麼多的貪瞋癡慢尋思,沒有麼多的事情。「然如彼事,貪得現行」,但是他因為不知道過患,沒有修行過嘛!所以遇見可愛的事情呢,貪還現行。「如貪」是這樣子「瞋、癡、慢、尋思亦爾」,也是這樣子。卯三、結【是名得平等補特伽羅。】 就是不嚴重,但是也有這種煩惱。就是不重也不輕,就是在平平的這樣子。寅九、薄塵性(分三科) 卯一、徵【云何薄塵性補特伽羅?】 這是第九種,先問,怎麼叫做「薄應性補特伽羅?」這個「塵」就是染污,這個染污得很少,這「薄」者少也,少少的染污。 這是問,下邊第二科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於貪」又分兩科,第一科「舉先因緣」。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舉於貪(分二科) 巳一、舉先因緣【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已能於彼多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 「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他這個人沒有這樣子去貪。「已能於彼多見過患」,這個人可能是遇見佛法了,遇見善知識了,他知道這個貪是有「過患」的,對自己也不好,對他人也不好。「已能厭壞」,他能生厭離心,破壞自己的這個貪心;有貪現前的時候,想辦法破壞這個貪心、叫它不要動。「已善推求」,他已經能遵照佛陀的開示修學五停心觀、修學不淨觀了,觀察這個道理,叫這個貪心不要動,破壞這個貪心了。巳二、釋薄塵性【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會遇現前眾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貪;於其中品下品境中、貪全不起。】 「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會遇現前」,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薄塵性」。前面那一段是過去,過去世曾經栽培過,沒有那麼多的煩惱。現在這個「今生」是現在,「於所愛」的事情「會遇現前」,所愛的境界現前的時候,與所愛的事情相遭遇了的時候。「眾多美妙上品」的可愛的境界,「起微劣貪」,小小的有一點貪心。「於其中品下品境中,貪全不起」,貪心不生起。這就叫做「薄塵性補特伽羅」。辰二、例瞋等【如貪,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 「如貪」是這樣子,「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也是這樣子。卯三、結【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 這個就是,以前曾經在佛法裡面修行過,所以他的煩惱很輕微。(201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