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清明假期带着家人外出度假的原因,没有跟上专栏更新的脚步,争取这两天补上。
本周笑来老师带领我们探讨的是“创业”这个话题,在周日的预告里,笑来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万众创新”的争议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万众创业”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我在周日晚上阅读文章时看到这些问题其实大脑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方面可能是比较疲惫的原因,另一方面自己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创业的问题,完全不知道应当从何处下手进行思考。直到打开这一篇《关于创业的选择》,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对成长的进一步探讨。
在讨论“创业”之前,笑来老师先和我们探讨了“生意”,他在文章中将生意归纳为四个层次:
1.满足温饱的生意;
2.能够赚钱的生意(温饱之外还有富余);
3.能够成长的生意(富余越来越多);
4.能够做到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
大多数人在考虑生意的时候只能考虑到第2层“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而实际上不仅赚不到钱的不叫生意,赚得不够多的生意也不过是差生意而已。因为做生意需要考虑的成本很多,那些“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是非常脆弱的,最终被证明为“不会长期赚钱”,而如果只能“长期只能满足温饱”,那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我们对“创业”的概念修订为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也就是说似乎第3层次和第4层次的生意才能算创业。而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不能长期保持成长的话,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能够成长的生意”就会倒退为“满足温饱的生意”,甚至变成连温饱都满足不了的生意。而根据我们之前探讨的复利的概念,如果能够做到成长率不断提高,那么即使是10%,那长期看来的收益绝对是惊人的!
而对于周日预告篇里的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楚了,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 成长率 ”的创业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这些佼佼者可不是“万众”哦。因此,当我们鼓励万众创业的时候,事实上是在鼓励万众自寻出路,自力更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有心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多多少少有些进步。而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温饱束缚的人,之所以选择去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是追求“安全感”,把成长放到了第二位,忘记了应当只仔细考虑成长。而要保持成长率已经是难上加难再乘以难了。
而在风险投资者眼里,创业公司的“成长率”是最重要,也就是说没有“成长率”的创业公司,不值得风险投资进入。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在大概5-6年前离开了我所在的公司自己创业(我们真的很有缘分,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工作都在一个学校或者一家公司),刚开始做的是机顶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视盒子,说实话我对他进入的这个行业并不看好,技术门槛低、竞争对手多、产品利润少,用今天学到的概念来业也只能是刚刚满足温饱的生意。果不其然,他一直做的不太好。不过,他最近放弃了机顶盒业务,转而涉足软件测试领域。我对软件测试不了解,希望他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也订阅了此专栏,只是阅读的进度还比较慢)能够好好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笑来老师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到的:
当你研究一个创业点子的时候,能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成长率”验证之上,哪怕只不过用上一个小时去思考,最终你得到的结论,也很可能与国际上顶级投行的专家质量已经相差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