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梁漱溟爷爷用斗鸡的修炼成长历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经典强悍的人生要走过的三阶课程,顺序是不能乱的。
“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般叫嚣街头的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迹,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随着阅历与日渐厚,深感梁爷爷提到的这三种关系,无不提点着我,甚至同样适用于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
今天先说说我与物的故事和感悟!物,非人也!物观,就是对物的态度。不过偏偏有个词,叫“物欲横流”,听着好不贪婪刺耳,但也十有八九会同意,我们就正在这样一个时代吧!
自从解决了温饱的难题,跨越了严重的物资短缺阶段,越来越多的物就从必须品,开始转变为身份的附属品,以及个性的标志品。我作为共和国首批独生子女的一员,罪是没什么机会受的,要说多富足,却也没有。成人后,赶上中国制造大踏步的发展,也曾深陷冲动购买的泥潭,这本来也没什么大逆不道。但慢慢发觉,自己在选择物品的过程中,我好像忽略了自己会改变,曾经的喜欢,后来不喜欢了,曾经觉得好的,后来觉得不好了,曾经觉得有用的,后来用不着了,于是我猛然发现自己生活的空间里,越来越多地囤积起许久也不会动一次的物品,宝贵的生活被它们不知不觉地占据着,起初只好整理收纳,由于物品的完好和可用性,并不忍丢掉,但时间长了,收纳箱也多到碍手碍脚,可仍然觉得是正常情况,家家户户如此,楼道里,阳台上,床柜衣柜书柜餐桌,永远都满满当当,杂七杂八。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被这种杂乱严重影响了,因为眼里不清净,心怎么也清净不起来。于是乎,在一个老公出差的周末,我痛下决心扔掉了几箱旧物,那叫一个爽快啊,特别是扔掉后,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人意识到家里少了什么,显然它们是真的早该离去了。
前些年,好像是一位日本女子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叫做《断舍离》,据说以全新的生活哲学观影响了一大批人的生活方式,一时间耳边沸腾着“扔-扔-扔”的呼声,更有人直接宣扬获得幸福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扔东西!
哈哈,我没看过《断舍离》,但从实践中摸索出了对物品的选择和取舍观,细琢磨,倒与断舍离如出一辙。(当然扔东西时,得避开老妈!我已经无力向你们解释,那些所谓万一有用的东西,已经侵蚀到你们的未来,甚至以残酷和恶劣存在方式,不声不响地夺去新体验的机会。)
从第一次清除旧物之后,我陆续制定了扔东西的原则,如果一件东西半年内都没用过,同时,也没有承载着某段特殊经历的意义,就一定可以扔了。很快,我又扔掉了一大批,甚至包括几件家具。这回,被释放出的空间更大了,而且购买新物品的频率和原则得到控制和提升,也就是不再冲动,更加审视物品与自己是否契合,自己究竟能爱它多久需要它多久,因此新增的减少和旧物的清理同时作用于熟悉的空间,终于为我开创了新的世界,带来新的灵感:
打发了卡通的小摆件,腾出茶具的空间,我获得了安静的品茶时间;
卸掉了窗帘后的纱帘,窗子轻盈明亮起来,我重新有了临窗眺望的雅兴;
拿掉了每个卧室的脚垫,让房间之间有了畅快的连接,我不必为脚垫上的头发而闷发牢骚;
丢掉了几十双幼稚的高跟鞋,让剩下的鞋子沉稳独立起来,我拥有了自己期望中从头到脚的精致生活……
此时才理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连打扫的工作量都成正比地减少了,更具讽刺的是,生活除了变得高效宽敞,此外别无任何不方便,也从未遇到万一能用一用的东西。
当走在街上,突然想起苏格拉底的名言:原来街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今天,我居然亲自承认了这句话!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