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倾听的技巧,至此非暴力沟通也即将落幕,最后我们来探讨或者思考一下生活的意义。也就是我们日常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带来的理解力和同情心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此外,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
那什么才是爱自己的表现呢?
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才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仅仅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是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常见的一些动机有:
1.为了钱
金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你这么拼命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回答很可能是:为了钱。虽然很直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们当初努力赚钱的动机是为了给自己或者家人更好的生活,可当我们为了赚钱陷入忙碌中,很多时候会忽略了家人,甚至是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没空好好吃放,没空锻炼,没空旅游,没空回家看看等等。
钱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让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可是如果为了赚钱而赚钱,遗忘了最初的目的,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慢下来,好好总结反思一下再继续上路。
2.为了得到赞同
像钱一样,来自他人的赞同也是一种回报。小时候,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就会得到大人的赞美认同;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赞美;于是我们就误认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赞同。
于是为了讨人喜欢,得到别人的夸赞,我们努力迎合他人,做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满足别人的期待,却忽略了自己。
3.为了避免内疚、羞愧
在另外一些情形中,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别人就会觉得失望。”这也是很多不懂拒绝别人的人的心理。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因为怕拒绝别人让别人对自己觉得失望,所以就去做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而事实上有些事也许并不是我们自己想做的,这类人属于讨好者,一切讨好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内心的空虚与匮乏,他们无法自给自足,所以不得不从外界寻求关注和赞赏来填补,避免内疚和羞愧之情。
4.为了履行职责
有时候我们会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这意味着我们是出于职责去做这件事,是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比如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不喜欢,但是为了工资为了工作职责不得不去做,于是强迫自己日复一日的去坚持,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快乐,总是抱怨,这也是为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非常重要的原因。
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是我们很多人不快乐的原因,那么如何认清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有趣的事,过快乐的生活呢?
作者提出可以试试以下练习:
第一步
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主动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
比如,作者认为他觉得没意思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是:写临床报告。每次写临床报告都很痛苦,需要花很多时间。
在练习第二步时他有点抗拒,因为他觉得这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不得不做的,作者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后来,他终于明白了,他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他想从中得到收入。想明白这一步后,他就再也没写过临床报告,当认识到钱是他的主要动机时,他马上就想到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他宁可多接诊几位病人,也不愿再多写一份临床报告。
如果我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快乐,做着很多不得不做的自己无可奈何的事,那就可以试试这个练习,找到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从而进行新的选择让自己过上快乐的生活。
到此,非暴力沟通整本书就结束了,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紧扣这四个要素来表达,会让沟通过程更顺畅;
除了沟通,需要同样重视的是倾听,用心地去体会,同样需要这四个要素,倾听他人谈话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并且紧扣这四个要素来进行提问请求反馈,从而让他人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无论是表达还是倾听都时刻谨记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反复去练习运用,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出于对生命的纯洁的爱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内疚,职责,渴望得到他人赞同,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感觉自己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共同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