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误区
不少非常努力的人,常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觉得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收获也就越大。
我从初三起就经常晚睡早起。
学习到晚上十二点才睡觉是常态。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吃饭,赶在7点钟到学校早自习。中午午休一小时。每天睡眠时间大概是7小时。
中学期间长时间维持这样的作息模式。那时候学习真是苦差事,苦在没时间娱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把睡饱觉。
有时侯晚上学习到一点多。爸爸心疼我,提前帮我铺好床,把被子拉开,这样我学累了只要钻进被子就行,连拉被子的动作都可以节省,马上进入梦乡即可。
我常在躺下后,继续把枕头竖起来,半坐半靠着看书。有时一觉醒来,自己竟还是那半坐半靠的姿势。
高三期间,学习更加紧张。按照学校规定,每周六全天上课,周日上午在校自习。因此,我每周仅有周日下午才能休息。那时爸爸觉得我睡眠不够,建议我每周日下午专门用来补觉。把这周欠的觉集中补起来。那时的我,几乎是一闭眼就睡着,从午饭后一直睡到下午六点左右。
回想起这些,真觉得年轻就是资本。连年的熬夜也无法掩盖学生们那年轻的脸庞上独有的光彩。
上大学后,我依然保留着克扣睡眠时间的学习习惯。
公安大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早上六点半准时早操。平时看起来循规蹈矩的我,却经常违反作息规定。晚上十点半熄灯后,我另外找一间没人的宿舍继续看书,早上五点半起床读读英文。后来有一段时间,发展到整夜不回宿舍睡觉。有时候,学累了就躺在自己打的地铺上睡觉,连衣服都不脱。脱衣服?太浪费时间了。
因此,大学的很多日子里,我从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时,到后来又不足四小时。但那时,却没有人强制我补觉了。长期睡眠短缺带来了负面效应。
首先是上课时经常打盹儿。那时能拍照的手机很少。有一位同学的手机比较高级,他偷偷拍下我上课打盹的样子,还拿给我看,说,“没想到,李杨也有打盹儿的时候。”
其次是熬夜让自己看起来变得苍老。记得考研前夕,遇到很久没见的朋友,她第一句话就是吃惊地问:“李杨,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憔悴?!”
这,还不都是仗着年轻嘛!
02 熬夜or不熬夜?
工作之后,我逐渐发现,熬夜之后的第二天,自己明显精力不济。做事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效率变低。但这还只是熬夜的负面影响中最轻微的。
很多中青年的身心健康,都毁在熬夜上。
复旦大学年轻女教师于娟,也是因为长期熬夜患癌死亡。她生前写有《此生未完成》一书,在书中她写道:“任何的长期熬夜,都等于慢性自杀。”
新闻联播播音员罗京,曾常常为了一篇稿子熬夜至天明。年仅48岁,正应当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却被淋巴癌夺去了生命。
李开复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很不注重睡眠,有时候一个晚上喝十杯咖啡不睡觉。后来觉得十杯咖啡不太好,老是上厕所,所以找到了一个咖啡因药丸,每晚吃一颗就可以不睡觉。” 后来李开复也患上了淋巴癌,好在后来的他“向死而生”,改变了生活方式。
从健康角度说,熬夜固然很不应该,但更多指的是把熬夜当成日常。
偶然为之的、不同情况导致的晚睡,对一个人第二天精神状态的影响其实不太一样。
如果是心情良好状态下晚睡了,那么第二天的精力基本不受影响。比如我和先生聊天,越聊越喜悦,越聊越释然。比如,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一时兴奋睡不着,那就让开心多飞一会儿也无妨。
如果是读书学习到深夜晚睡,那么第二天精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三四十岁的职场人来说,读书学习会额外占据很多时间精力,有时反而演变成一种学习焦虑。被焦虑驱动着学习,内心是匮乏的,没有富足感,第二天就会有透支感。
如果是心情不好无法入睡,那么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绪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期以往,抑郁情绪会加重。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别总是自己在深夜里闷头乱想的原因。要多和朋友交流。
我没有拒绝过晚上十二点还给我发信息诉苦的朋友。因为我知道,这么晚了,ta的心情还不平静,一定是真的很难受,所以,我愿意陪着ta,等ta心情好些了,我们再说晚安。
03 改变
这些年来,我没有完全戒掉十二点后睡觉的恶习。2020年底,我痛定思痛,写了一篇文章《2021年第一要务:早睡》。我在文末写道:“一个月后再来复盘。” 因为执行不到位,所以才一直拖延至今。
那么,自元旦以来,我执行早睡如何呢?
我再也没有因为学习读书的原因而推延到十二点之后睡觉。这算是个进步。
但我也有一些时候确实晚睡了。有两次到凌晨一点半才休息。论原因,有时是因为白天发生的事情导致内心过度兴奋,躺下后一时睡不着。还有时是陪先生聊天太久。毕竟,孩子睡着后,我们才有时间专门交流,聊着聊着就超过了一点。不过,比起晚睡,我宁愿和先生多些交流。还有一次,是因为自己对孩子态度不好,没法入睡,坐在书桌前发呆以便平复心情。
过去,每次孩子睡着后,我都爬起来继续干活,有时明明已经睡着,突然一个激灵,又赶紧起床。现在,我告诉自己,如果和孩子一起睡着了,就不必再起了。如果还没睡着,时间又没到十一点,可以起来少做点事。
总之,面对以往必须学习充电的焦虑和压力,现在则释然很多。觉得成年人的学习成效,不体现于时间越长越好,而体现于对生活的改变越深远越好。
每一天,我们都要靠汽车上下班、出去办事、会友。汽车罢工一天,你立马会觉得很不方便。一看快没油了,就赶紧去加油站。
我们的身心不比车子更宝贵吗?每天保证休息,就是定时加油和充电,确保每一天都有足够的精力。
学会休息,不光体现在保证睡眠上。久坐不动的身体需要运动,而每天考虑的事情过于单调乏味的人也需要时常“换换脑子”,这也就是所谓的“积极休息”。
让身体在动静之间和谐切换,让心灵在不同层面上来回穿梭。
比如说,看书看累了,不妨出去走走;听惯了流行音乐,不妨听听古典音乐;一个人闷久了,不妨和朋友谈谈心……
这都是在为自己充电和赋能。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无戒学堂,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