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不可偏离朝上,江湖岂能独于庙堂】游剑京华,京华如梦

开篇闲扯

少时爱读书,每有闲钱,便会流连于书摊(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去书店,因为书摊上的盗版书便宜)。

某日,购得一书,名曰《鬼洞玄秘》。一章看罢,感觉平平;读至二章,兴致油生;三章过后,手难释卷,废寝忘食。

彼时,同学间借阅之风盛行。此书几经辗转,不知所踪。

经年以后,偶然念及此书,又生复读之念。上网百度其名,居然无着,再搜书中章节名称,终于有果,然而显示的书名并非《鬼洞玄秘》,而是《游剑京华》,作者署名司马紫烟(我去,盗版误我)。

一气看完,意犹未尽,索性找找作者的其他大作看看。进入司马紫烟的百科,略微浏览,发现作者 著作颇丰。正当我犹豫着要看哪部小说时,又有意外发现,百科末尾罗列了一些打着司马紫烟之名的伪作,《游剑京华》赫然名列其中······

O··· ···OH MY GOD!!!

WHAT THE FUCK???

果然是人生处处有“惊喜”。

我很纳闷:如果这部小说是立意肤浅、情节俗套的平庸之作,作者假借他人之名或可让人理解,但是此书确有颇多出众之处,在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方面,纵与一些广为人知的武侠小说相较,也是毫不逊色,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大心思。作者有此才华,却又甘于无名,着实让人费解(假如我是作者,哪怕自费也要出个千八百本,以期扬名于世)。

唉,由他去吧······

谨以此文纪念曾经那段快乐的读书时光以及这位无从考证但却给我带来许多阅读乐趣的作者,希望这本书能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游剑京华,京华如梦

故事发生在明朝。


黄山南宫和洛阳司马为武林两大世家。

太祖起兵之时,南宫司马两大世家不计一切牺牲,帮助徐达元帅驱除鞑虏,居功甚伟。两大世家的主人皆不愿为官,于是,太祖特封南宫世家的剑魂山庄为武林第一府,司马世家的无敌堡为武林第一堡,并赐下丹书铁券,可免十死(屌爆了,有木有)。此后,两大世家威名远播,天下皆知。

洪熙元年正月,南宫世家家主南宫云天六十大寿之际,无敌堡惨遭灭门,司马一门仅存血脉、南宫云天外孙司马文强被掳,歹徒勒索赎金两亿两白银{当时年幼,看到此处差点惊呆:白银两亿两啊!我还特地跑去书店查了有关明代的史书,发现明朝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几千万两而已。这???······世家大族富可敌国,不是盖的)。

南宫云天之子南宫少秋根据事发前后的蜘丝马迹,推断此事与白莲教有关。

白莲教同朝廷和司马一门恩怨颇深。当初太祖籍白莲教之力夺得天下,开国以后开始剿杀白莲教徒。白莲教的势力根深蒂固,虽被镇压,各地仍有残余,不时聚众作乱。靖难之后,太宗即位,追杀白莲教徒之势更甚,司马一门亦参与其中。此次毁无敌堡,一是为报当年之仇,另一方面则是筹钱,以备谋反之用。幸好司马世家的家产分散各地,无敌堡内的财产未及外界想象的那般雄厚,故而才有掳人勒赎之事,否则恐怕司马一脉最后的骨血都难以保存。歹徒从无敌堡没能得到足够银钱,却将堡内无数奇珍古玩劫掠一空,必然亟需脱手变现。

据此,南宫少秋计划举办一场销赃大会,引得敌人自投罗网。

计划顺利实行,南宫少秋等人最终找到敌巢,救出人质,并且击毙白莲教十大弟子中的第十人“病僵”方大昌。然而,在方大昌及其同伙身上搜出的锦衣卫腰牌让南宫少秋等人警觉事态严重,锦衣卫由汉赵两王掌控,二人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众人回到黄山后,在南宫少秋的建议下,司马遗孀南宫萍密信仁宗,详细禀明此事,恳请朝廷彻查。仁宗深知汉王觊觎皇位已久,无奈汉王势大,只能虚与委蛇,如今汉王先行灭绝司马一门,起兵谋反之日想必不远。仁宗密函南宫世家,言明朝廷之势危于累卵,希望南宫一门一本忠义,解此倒悬。

为报司马家族的灭门之仇。也为避免天下百姓陷于刀兵水火之中,南宫少秋决定入京,正式介入汉王(伙同白莲教)与朝廷之间的斗争······

(为了避免剧透,之后的故事就不说了。既然小说取名《游剑京华》,自然之后的故事才是重中之重,留待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吧)

汉王之乱被平定后,南宫少秋欲归江湖。宣宗不舍,遂以北方未定、安南未平为由挽留。恰在此时,南宫少秋因受人之托插手后宫之事,自觉无法久留,最终还是离去——留字宣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书完)。

 游剑京华,京华如梦。对于南宫少秋而言,入京后的经历如梦一场,而沉醉于故事之中的我,也像做了一场大梦,却不知作者在完笔之后是何感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也许,这就是他对自己最终归宿的暗示吧。

评价和感受

先前说过,此书出彩之处颇多。

首先,情节连贯,环环相扣。大方向上,从司马灭门惨案引出白莲教,又从白莲教联系到汉王谋反,层层深入,张弛有度;细节方面,前文南宫少秋自损声誉,隐名于市,游历江湖,组织帮派等诸多介绍也为后来破获司马一案和平定汉王之乱埋下伏笔。

其次,人物设计巧妙,性格特征鲜明。天地四灵、四不公子、宇内十凶、色厉内荏的朱瞻圻、爱耍嘴皮的徐承祖······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作者对文笔的把控也很值得称道。该详时浓墨重彩,该略时一笔带过,气氛凝重时常有力压千钧之感,幽默诙谐处绝无浮夸做作之嫌(但愿不会有人说我是在拍马屁)。

最为难得的是,全书脉络紧贴历史,一气呵成,全无凝滞。当然,根据历史创作的武侠小说并不少见。问题在于,有些小说过分拘于历史,从而略显沉闷,有些则是过于天马行空,完全脱离事实。两相映衬,本书就显得尤为难得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