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虽长,但也进入尾声了,复习即将开始,复习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最好期末考试的成败,有必要思量一番。
复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新授时的每一节的新课,都是从基本的定义、概念、法则、定理等开始的,然后通过例题的精析,让学生逐渐模仿并学会如何解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关注条件如何用,图形如何标注,思路如何寻求,易错之处在哪里,解题格式如何规范。然后,在课后作业中,仔细读题,认真回忆老师强调之处,试着解决该题,然后如果成功了,则OK,如果批改后错了,则想方法订正,或等老师讲评,或问其他同学,并且适当反思,总之,要每天、每题过关。以上是平时学习的要义。
到期末复习时,不放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核心题目,老师会在复习课中进行复习,不管好的同学,还是弱的同学,都要认真听,并且不能轻视,知识点不能遗漏,否则,失分会比难题更可惜,也更容易。
其次,复习阶段遇到的题目会更有综合性,毕竟,整本书本全部学完,各个知识点之间可以一起应用,对许多同学,尤其是女生来说,平时单元考试不错,一旦综合考试就不行,原因就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尤其是看到题目很长,就心里放弃。其实,综合题也是分几个小题组成的,综合体的解决肯定要通过一步一步来实施,那么一方面,可以按照老师在课堂上提炼的步骤来,读题目、做标记、并联想,以此来寻求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在平时做过的作业、考过的试卷、还有每周两题的培优题,要善于从中进行学习,基本的数学模型要会掌握,所以,从元旦之后,每周的培优题要改为回顾、整理。
那么,回顾什么?整理什么呢?回顾培优本中的题目,你觉得是否还能看懂,可以每天一题,以看为主,整理什么呢?整理平时的错题,抄题目,在培优本里再做一遍,查漏补缺,慢慢地,你会发现,做模拟考试时遇到的题目,大都熟悉,心里不慌了,做题就有把握了。
最后,以上所有的环节,最终如果能上升到一个层面,那就是解题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个层面就是“通”。中医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痛则通。学生的解题,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好的同学,在大量做题之后,在听复习阶段的数学课,会感觉到很兴奋、投入,因为,老师会把各个知识点进行八方联系,数形结合,融会贯通,他们会意会而期待,会积极而投入,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其实,学生如此,人生亦如此,最近看《大秦赋》,里面的许多历史人物,秦始皇嬴政、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韩非子、廉颇老矣、赵高的指鹿为马等,其实都是以前学生时代学过的,但现在,逐渐通了。有时候感觉,人在年少时应该读地理,能让自己往外闯荡时,能够踏实而无惧;人到中年后,应该读历史,能让自己和以往人物事件相感知,以史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