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陈志华
【编】王瑞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或者不如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在不能出游的日子,看看别人的游记也是不错的选择。何况这本是建筑学教授陈志华在做访问学者时写的文章,不是网上走马观花式的游记,而是一本容纳众多专业知识的游记。
既可以作为一本科普性质的书来了解,也可以作为游玩之后的复习之书。
本书早在1996年就出版了,但当时的印刷水平有限,里面的图片都是黑白,对于没去过意大利这几个的城市的人来说,有些画面想象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要感谢本书的编者,在多年之后发现了这本书的价值,添加了很多的古代地图、年表、建筑照片以及解说。尽可能给读者呈现一个个具象化的城市,特别是那些从未去过意大利的人。
01
这是一本以介绍意大利几个重要城市的古建筑为主的书,因为作者的专业,其中更多的笔墨在文物建筑保护领域。
我也因为此书知道了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文物建筑保护的权威性文件《威尼斯宪章》,在本书中多次提及这个文件,对比各个城市执行这个文件的力度,以及当地的保护工作是否与这个文件上的目标相一致。
书里提到了很多专业人士,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尤如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从经济角度来说,保护文物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带来直接的影响,甚至是需要当地政府每天拔出一大笔预算才能维持现状。
可以想象,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然也不可能有非常高的收入。能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是对古建筑的热爱才能一直持续做下去。
里面那些专业人士为保护文物建筑的付出,都时不时地在打动读者。下一次如果有机会看到书里提到的那些建筑,就会有另一种感受,当自己站在那些堪称艺术品的建筑前时,会想起那些做古建保护的人所付出的努力。
02
非专业的读者看这本书可能更多地是作为去意大利旅行前的一本参考书,但我发现,比起事前阅读,这是一本更适合边旅行边看,或者是旅行回来之后再看的一本书。
意大利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光是宗教历史对我们来说可能就很复杂,何况历史上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个公国之间分分合合,地名又多。
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必然是知道的,但意大利有更多的有历史意义的地名是比较陌生的,只能从己有的阅读中去匹配,比如知道维罗纳是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发生地,知道费拉拉是因为《波吉亚家族》中出现过这个城市。
如果不是专门花时间去读这方面的历史,有时候在旅行的现场都会看得云里雾里。但如果正在旅行跟着书走,或者是旅行结束之后再温习下去过的地方,这种感觉又是不同的。
拿书中经常提及的一个点举例,文物修复要保持各个时期对文物修改的变动可见。有时在一面墙的切面上会看到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涂层,就是为了让观众看到这座建筑物的历史。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想在参观文物建筑的时候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一点,想必是错过了很多可见的历史。
03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一定要对文物建筑有这些了解也可以使自己的旅行比较快乐,旅行中的感观对旅行者来说可能更为直接。
站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上俯看整个佛罗伦萨时,就算不知道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历史,也会被这个风景所迷住。
在乌菲兹美术馆中,就算只知道《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也会被整个美术馆的艺术气氛所吸引。那些说不出的雕塑传递出来的美感,不需要观众去读她的历史,只要能感受和接受这些传递出来的美好即可。
对于普通人来说,先有感观上的体验,再去阅读文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也会对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更多的共鸣,也更能发挥这本书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感观上的体验很多,对于未遇见事物的想象力也会更丰富,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去理解新事物,也有更多的可能去读懂别人的比喻。
04
陈志华先生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意大利文物建筑简介的书,他把这些建筑用通俗易懂且又描绘生动的语言介绍给普通人,让行业外的人了解到文物建筑的状态及保持情况。
旧城改造和新城发展也是本书不可避免的话题,住在文保建筑的人都想旧城改造以获得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而外来旅行者总希望旧城一直保留下去,成为一个活历史。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是不居住在旧城中的人无法体会的一个事。在旅行中经常会发现,旧城比较有历史感,但相对来说也比较破,居住人的环境也比较差。但如果把旧城的人都迁走,把旧城纯粹作为一个商业景区,那就又少了点活历史。
古建筑的保护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看完这本书,下次去意大利旅行时就多了几个观察视角,会让旅行更为丰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