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看到小说中好的段落总会慨叹作者运用文字的能力,尤其是一些人物对话及心理、动作的描写,总会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能力,但转念就会因为太难而放弃。
其实我们可以偶尔做做这样的练习,找一个自己认为写的很好的名家的片段,逐字逐句的分析,分析它的遣词造句,及逻辑顺序,找出自己的差距。
下面以老舍先生《文博士》中的一段为例,因笔者能力有限,其中有不对或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这一段的主旨是:留美哲学博士文博士希望借由唐振华从她的父亲唐孝诚处取得帮助的一场谈话。
到了唐家,家中的主要人物还全没回来。
给文博士斟了一碗茶(斟字用的好,如果是我自己写,只会用倒),
她规规矩矩的坐下(规规矩矩给下文埋下了伏笔,在前文的叙述中,无论是唐振华的父亲还是他的哥哥,还有文博士都是善于钻营的人,他们都善于和人打交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唐振华耳濡目染,在读者的心中大概也会以为唐振华同他的父兄是一类人,可是这规规矩矩四个字反倒给唐振华在读者心中增添了一丝好感,表示出她的不同,而且既显出女子的礼貌客气,又带着动作。),
往上推了推眼镜(表现唐振华些许不自然),等着他说话。文博士倒呆住了,不知应说什么好。她微微那么一笑,把整个的脸都增加了一些光彩:“有什么话,文博士?”
文博士呆呆的看着前面的茶杯,杯里的茶是那么清净,光明。像一汪金液似的,使他心中也干净了些,平静了些(由对物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了对心理的描写),
他说了实话:“密司唐,我很不得意,令尊能帮忙而不肯帮忙我!”他从来没有这样吐过实话,没有这样动过真的感情,所以言语不能——像平时那样——完全凭着脑子的安排;低下头去,忘了下面的话。
(这段将文博士的心里描述的十分有层次,先从冲口而出的真话写起,文博士的话也写的很好,将他的不得志和抱怨写了出来,却又不失体面。然后描写他说出真话后的表现,最后以动作描述结尾。低下头表现了文博士对自己抱怨唐振华的父亲的失态有些尴尬,忘了下面的话又显示他说那些话与原来在心中所想不一致,是一时没有忍住而说出的,以至于后面要说什么都没有想好)
“文博士,你不怪我嘴直?”(这句话表明唐振华下面说的话,对于文博士来说可能比较刺耳,但也表现了她的聪明与善良,她先用这一句来铺垫,好让文博士有心里准备,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她的脚微微动了动,表示着点不好意思直说,而因此稍有点焦躁。(脚部的微动表现了唐振华的不好意思,这句话的重点在焦躁,也暗示了唐振华其实早就想同人谈一谈,想谈什么,都在后文里。)
“当然不能!”文博士抬起头来,深深的看了她一眼,像条老狗做错了点事而求主人原谅那样:“我来求你出个主意;令尊不肯......”(这段话将文博士的急切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晓得”她说得非常的自然轻快,可是有一些力量,像针尖似的,小而锋锐。她好像把文博士的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决不肯绕着弯子废话,而要一针见血。(这里更明显的表示出唐振华与她父兄的不同,她愿意与人谈真话,而不是虚与委蛇,好在谈话中或者显出上风,或者占些便宜,或者得些好处。但是作者又点出唐振华的力量虽然薄弱却依然是有用的。)
他总以为女人都是唠里唠叨,光动嘴唇,而没有任何识见与意义。况且唐振华又只是个小小的师范毕业生与小学教员。现在,他仍然不承认自己的观察有什么多大的错误,可是他觉出她有点例外的智慧,“例外”是最足使人惊异的。(这里又体现出文博士对于其他人的看不起。)
“我晓得!这不是第一次了!”她微微停了一小会儿,为是省得显出太直率不客气(补充的描述总是能恰到好处的体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笑将停住,话又跟着出来,象风儿将把花吹藏在叶下,又闪出来(这一句写的十分精妙,将动作的先后次序描写的很贴切)
“焦委员常常往济南送有志的青年,都由父亲招待,这不是第一次了。我们都很喜欢常有朋友们来,可以多听点事,长点见识。不过,以我自己说,我总觉得这种来往有点,有点,空虚,甚至于是虚伪。我倒不是说,这是因为我们一家子人落不着什么,所以觉得空虚。我是看那群青年空虚得有点可怜。”她又微笑了笑,似乎是要求文博士的原谅。(最后这段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唐振华,她对于父兄和家中的迎来送往很不认同,并点出了文博士这一类人最大的特点,空虚,她对于他们的想要的一清二楚,想要借着交集与钻营谋得一官半职,她看不起他们,更可怜他们。)
老舍先生用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将两人的性格、学士及品格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动作呈现在读者眼前,画面描写十分生动,让读者几乎可以脑补出当时的情景。写作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我们每一个爱好者只能通过不断锤炼自己的文字,才能得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