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北京某末流985)举办了校运动会,运动项目的报名都是自愿(起码我们院是这样)如果你在院运动会中某项表现优异的话,体育部的人也许会建议你报名。我作为体育素质不差也不突出的渣渣,自然没有本着重在参与的精神去送死,还是把机会留给更擅长的人(这叫优化资源配置)。
因为学校要求各院观众席都要有人,可能是为了避免只有运动员的运动会的尴尬情况。学校讲各个观众的任务下发给各院,各院再把名额下发给各班,各班再把名额分配给“幸运儿”,没错我就是抽中名额的幸运儿。
高中时候,每次运动会的时候是大家最期待最兴奋的时候,一是不用上课,二是可以和同学享受教室外的休闲时光(吃着零食打着扑克唠着闲嗑),三是在学习上不太擅长的体育健儿们可以在赛场上找到平时得不到的加油呐喊以及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每年运动会都有那么一段记忆深刻的回忆,赛场上的氛围也是紧张激烈的,有点同学甚至会因为痛失名次而流泪。
大学的运动会呢,我是下午去当观众,后边同学陆陆续续赶来,因为有舍友和同学参加了比赛,比赛的时候给他们加油拍了视频。但是大多时候还是无所事事的,大家对于比赛本身和名次的追求和关注好像没那么强烈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更关心的还是什么时候结束?可不可以先溜回去干自己的事?
有时候我就在想?高中的班级和大学的班级为什么存在这么多差异呢?除了运动会的氛围,譬如课间时间,高中班里瞬间吵闹起来干什么的都有,大学班里仍是一片寂静,大家都在低头刷手机;还有平时如果要约饭k歌,大学班里的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好像没有几个能约的,而高中似乎总能和一片异性朋友打成一片。为什么呢?
高中的班级是一个共同体,大家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考大学而一起努力。高中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强调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主导着学生的价值观,考的差会拖班级的后退,比赛拿名次会为班级争光等等。我们高中的班是高度封闭的,固定的。大家一天中除了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一天几乎12小时都待在一起,共同待在一间教室,这么紧密和长时间的接触和同学间的情感培养不是没有关系的。
那大学的班级呢?大学的班级仍然是一个共同体,不过这是一个由个人主义精神主导的共同体,上了大学远离了家庭的控制,我们完全体验了自由和独立带来的快乐,无论是大学讲堂还是社会媒体,都在告诉大家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打拼,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利己主义的疯狂滋长,大学四年有的人只求混个文凭,有的人希望毕业找个好工作,有的人选择考研,大家各有各的打算。而且由于大学的选课制度,大学的班级是开放的、流动的,是一个松散的共同体。
这是我对高中班级和大学班级差异的思考,你有什么有趣的想法和观点吗?一定要评论或者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