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笔记1

《传习录》下钱德洪录33感悟:

【原文】…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感悟】“‘诗言志’,志是乐的本,‘歌永言’歌是作乐的本。”找到事物的本质,各种各样的途径、方法、规则就是指月的手指、助人渡河的船,无须执着,中正和平的心体才是根本,是“元声”。

清代文学家、诗人袁枚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他特别明白平仄。但是他在《随园诗话》里边竟然收了这样一首诗,“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这首诗是一个樵夫哭她母亲时候唱的。这个樵夫的母亲去世以后,他就是完全发乎情感的一哭一唱,“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娘不应?”一下子就能戳中我们柔软的内心。所以袁枚就把它收录在《随缘诗话》当中,说这是一首好诗。这就是没有妖淫词调的诗,是先生说的“反朴还淳”,是诗的“元声”。

又如先生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其实,做事与作诗、作乐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事要“致良知”,就如作乐“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韶》是舜的一本戏子,《武》是武王的一本戏子。我们平常人又何尝不是一生一本戏子呢?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阳明先生深得其中要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