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
【原典264】
【先生曰:“‘烝(zheng)烝乂(yi),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注释】
《尚书 尧典》,四岳向尧推荐舜说:“瞽子,父顽,母嚚(yin),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他是瞽叟的儿子,父亲心术不正,母亲愚蠢而顽固,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好。但他能和谐地与他们相处,用孝行感化他们。烝烝乂,乂,就是义。烝烝,一般解着厚美,或同“增”,增进、发扬,只增进发扬自己的仁义,不去格奸,不去指出、格正父母兄弟的奸恶。王阳明这里,把烝解着蒸,熏蒸。
【译文】
先生说:“烝烝乂,不格奸”,旧注认为象已经进步接近于义,不至于做出大奸大恶的事。但舜被征召做官之后,象还成天想着杀舜,还有比这更加大奸大恶的吗?舜只是自己发扬义,用义来熏蒸象,感化他,而不去指出格正他的奸恶。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奸恶,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你要去指责他的是非,反而适得其反,激起他更大的恶性。舜当时就知道象要杀他,就是希望象变好的心太急,这就是舜的过失。经过了这番适得其反的过程,才体会到只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管对方多么不对,反正你怪他是没有用,所以舜才能‘克谐’,克制自己,和象和谐相处。这就是孟子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人的话,都是从自己的经历中体验得来,所以说得亲切,传到后世,经过变通,仍能适用于人情事变。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怎能体会到圣人的苦心呢?”
【原典265】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未达,请问。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对曰:“古人制管侯气,恐是求元声之法。”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曰:“心如何求?”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曰:“古人制侯气法,是意何取?”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侯灰管,必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注释】
《论语》:子谓《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音乐。韶,是舜的乐。武,是周武王的乐。孔子说,舜的音乐尽善尽美,周武王的乐,尽美,但是不能尽善。
为什么舜的音乐尽善尽美,周武王也是一代圣君,他却只能尽美,未能尽善呢?张居正注解说,舜的舞乐叫《大韶》,舜是生知安行的圣人,雍容揖逊而有天下,他心和气和,而天地也以和应之,他的舞乐,格神人,舞鸟兽,平和安详,其妙不可形容。周武王之乐呢,叫《大武》,他虽然也是反身修德的圣人,救人民于水火,但他是征伐杀戮而得天下,其舞乐之中,未免有赴汤蹈火,杀伐之气,所以说不能尽善。
【译文】
先生说:“古乐不流行已经很久了。但是,今天的戏曲,和古乐还是有些相近。”
钱德洪不明白,问为什么。
先生说:“《韶》有九章,是舜的音乐;《武》有九变,是周武王的音乐。圣人一生的事迹,都记录在这音乐中。所以有德的人一听,就知道他是尽善尽美,还是尽美,但是未能尽善。如果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和涵养民风民俗没有一点关系,那就不能用来教化风俗了。如今要民俗返朴还淳,就把现在的戏曲,去掉那些淫辞滥调,保留那些忠臣孝子的故事,让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容易懂得,无意中感动激发他的良知起来,这就对风化有益,也能慢慢恢复古乐。”
钱德洪问:“我想找到元声却找不到,古乐恐怕很难恢复吧?”
先生说:“那你说这元声,到哪里去找呢?”
钱德洪说:“古人制定律管确定节气,这大概是寻找元声的方法吧?”
先生说:“如果在草灰稻谷中去找元声,就像水底捞月一样,恐怕找不到。元声只能在你心上求。”
钱德洪说:“心上怎么求呢?”
先生说:“古人治天下,先将人心存养得心平气和,然后作乐。比如在此吟咏诗歌,你的心气平和,听的人自然愉悦兴起,这就是元声的发端。《尚书》说:‘诗言志’,志就是乐的本;‘歌咏言’,歌就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音律只要声音和谐,和谐的声音就是制定音律的本,何尝需要求之于外?”
钱德洪说:“那古人制律管确定节气的方法,是根据什么呢?”
先生说:“古人具备中正平和的心体才能作曲。我心中的中和,本来与天地之气相应,侯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是去验证我的气是否真的平和。这是制定了音律之后的事,不是根据这个来制定音律,如果要候着那灰管,看看是不是到了那天,那天敲出来的声音才是音准。但是到了那天,到了冬至的子时,又怕此刻也不一定准,因为不是每年冬至子时的温度湿度都完全一样,敲出来的声音也不完全一样,那到哪里去找音准呢?”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