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筱苒和小荷大学那会儿一个团支书一个学生会主席,一个是英语系一个中文系,作为优秀毕业生工作自然不愁。
只是两个女孩都没有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筱苒去了一家广告传媒公司,没有去之前,她想象着自己穿着职业套装,踩着高跟鞋,提着公文包,完全是电视里的白领样子。
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办公地点不是五A写字楼,不是高楼大厦,在一个大杂院的沿街二楼,楼梯窄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上下,没有十平米的办公室狭小阴暗的白天也需要开灯,本来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去应聘的,看到这种环境之后心情反而放松了,心想就算让她直接入职她也不打算来。
面见老板,人高马大的老板四十开外,温和的像邻家大叔。他开门见山的说:你的履历我看了,你很优秀,你对这办公环境一定不满意吧?我这公司还有其它产业,这个广告传媒业务就是公司的副业,刚成立不久,户外牌子倒是已安装好,一些业务关系咱也有,交给你直接去做,上班时间和工作进度你自己安排,需要我出面的告诉我,我就是甩手掌柜,隔壁就是财务室,你平常工作也就是也就和财务对接一下,今天就算你上班了。
说完扔给筱苒一叠资料,说隔壁那个小单间就是你的办公室,电话,电脑都有,你先把这些户外广告和客户资料情况熟悉一下,有问题找我,没问题你就创造业绩吧。
这老板根本就是一厢情愿安排完,没给筱苒筱苒看来很奇怪,却又不由自主地抱着资料,接了钥匙进了自己的小办公室,坐在桌前思想斗争了一上午。想着自己从小优秀,这样一份工作怎么也看不上眼,取舍之间该怎么选择?
午饭时间到了,财务部有些秃顶的大哥过来敲门喊吃饭,对筱苒热情的就像家人,从小在外求学的筱苒感受到了一丝家庭的温暖。
前三个月,筱苒完全了解了自己的工作内容,第四个月老板和她谈了两句话,第一句:你转正了,工资加300;第二句:自这个月开始给你定任务,每月完成销售额不低于80%。
筱苒从来就是一个坚持而认真的姑娘,一个优秀又努力的人放在哪里都自带锋芒,她在这家小公司一做就是五年。如今已成为合伙人的筱苒,对老板采取这种放养式管理很是感恩,工作全凭自己发挥,只要完成完成任务目标完全没有大公司的条条框框。在这期间,她有自由的时间恋爱结婚生子,成了许多同学羡慕的自由合伙人。
2.
小荷如愿以偿应聘到一家外资房地产公司做置业顾问。售楼处的豪华装修,考究的名牌工作服,营养搭配合理的免费午餐,正规化的管理体制,甚至还带薪培训半年。前半年的工作让她自豪地走路都带风,下班都不舍得摘下工牌换下工装,这就是身份的象征啊。
半年之后项目开盘,早上上班打卡,晚上加班开总结会,还要经常占用时间参加员工聚餐,最要命的是每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每天都是高警备状态,计算着怎样可以完成销售任务,为了完成业绩甚至于不敢休班,自然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
又过了半年,小荷被淘汰出局,只能重新找工作。
五年过去了,小荷已记不清换了多少家公司,大楼盘的工作竞争压力常让她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不菲的佣金,高档的工作环境,让她不屑于换小项目工作,也没有时间去想其它的或更为合适自己的,为了业绩她甚至把自己的爱好写写画画都已丢掉了许多年。
置业顾问一职完全是吃青春饭的,眼看着年轻貌美的同事层出不穷,已近三十岁的小荷眼角都长出了鱼尾纹还单身一人。
每次和筱苒小聚的时候,小荷看着已有幸福家庭生完宝宝的好友更加靓丽有气质,总会落寞地想:我们拥有的是一样的时间,同一个起跑线,我又拥有哪些呢?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年轻人,自认为有能力有学识。毕业三年,工作换了三份。
原因是他觉得选择可比努力重要多了,自己应该选择更好的。
第一次,他根据专业选择了新闻,入职后觉得累,就辞职了。
第二次,看到别人做房地产,立马去应聘。一段时间后,觉得不适合,再次辞职。
第三次,想着马云、刘强东都是做互联网起家的,到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几个月后,又开始抱怨选错了。
按照这个年轻人的观点——“选择比努力重要”,毕业三年,他选了三次,按理说应该小有成就才是,为什么最后却是一事无成呢?
秘诀就在于努力,没有努力支撑的选择不过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罢了。
故事中的年轻人自认为深思熟虑的选择不过是盲从,既没有亲自调查,也没有深入了解,看到什么乱选一气,期待用这种选择获得成功,简直愚蠢。
实际上,选择能提供的,只有不同的道路。努力了,才能知道哪条路有胜算。
知名职业发展专家马华兴说:“想学钢琴一开始就弹卡农,知道做金融来钱快马上就想干成几个IPO,这只会在游戏里出现。”
即使运气好选对了,也得承认,努力会增加这种可能性。
说“早两年买房,少奋斗十年”的人,前提是两年前,你就已经努力攒够了买房的资金;
说“女人选对了老公,根本不用努力”,前提是你的努力让你足够优秀,否则凭什么优秀的男士要喜欢不优秀的你?
就像杨澜说的:“干得好是基础,才能选个优秀的人嫁了。”
同理,努力是基础,努力提高自己的眼界、能力、认知水平,才能在万千选择中,找到对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