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有三百多万潮汕人的深圳,关于潮汕商人勤恳节俭、眼光独到的话听过很多,但对潮商轻视文化教育、一心“向钱看”的评价也并不少见,我也因此对潮商有了一些负面印象。
今年春节,我随父母回汕头潮阳,遂打算因利乘便,通过实地考察来深入了解这座千年古邑的文化底色和它所孕育的潮商群体。曾任高三语文老师数十年、精通潮汕文化的外公听到我的想法,便提议我们去一座广获美誉、由潮商修建的潮汕传统建筑——荣德家园一探究竟。来的路上,外公说,这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是由去深圳创业的西二村陈家五兄弟为传承与弘扬家乡传统文化而不惜耗时三年、耗资近十亿修建而成。听到这些,我不禁对潮汕文化和潮商愈发好奇,脚步也愈发急促。
步入荣德家园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呈中心对称的潮汕特色建筑群。其中,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祠堂,并连接一栋建筑面积超过三千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作为“后库”,构成“五街六巷”。这里不仅有石板通道、绿地花圃、大门牌楼和四座更楼,祠堂大埕两侧还建有“清扬室”和“陶育轩”两座书斋,整体布局庄重和谐。
荣德家园无愧于潮汕传统民居“潮州厝,皇宫造”的美誉,其装饰由能工巧匠操刀,做工精细。单是各屋院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造型。这些优美的五行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是以瓷来镶嵌。园中建筑的泥塑、彩绘、金漆木雕等装饰工艺以出师(狮)入相(象)、鹤寿双龄、福(蝠)禄(鹿)绵延(羊)等精辟内涵为题材,构思巧妙。不仅如此,装饰中的色彩亦遵循着礼仪规范,依据阴阳、五行与五色来选择和搭配。同时,园主聘请传统工艺大师,祠堂室外屋顶采用潮汕特有的嵌瓷作为装饰,璀璨夺目。室内更是红楹蓝桷、雕梁画栋:一幅幅画屏流光溢彩,一组组泥塑栩栩如生,一根根柱梁彩绘油漆,反映着丰富的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潮剧情节。打磨光亮的石柱、石板和屋顶的琉璃瓦当,把日月与灯烛的光辉映照成上下天光,美不胜收,富丽辉煌。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园内的各牌匾、门联均为国内书法大师题写,或温润妍雅,或苍劲雄浑。其中,祠堂门口悬挂的“戬谷咸宜”更是文化巨擘饶宗颐先生所赠,引得游人驻足欣赏。
巧夺天工的装饰建筑和浓郁氤氲的书香墨气已令人沉醉,然而,当我细细观察体悟,才发觉这座宅院的文化内核更令我景仰。
祠堂的东西两厢是文化长廊,廊壁上是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图”,它经过艺术处理,立体雕刻与浮雕结合,生动而浑厚。它占地之广阔和做工之精细充分显示了荣德家园的主人及其家族慎终追远、敬祖感恩的情怀。游览途中,我们一行人恰好碰到了园主陈亿武先生,平易近人的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表示“二十四孝图”正是荣德家园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他的座右铭和教育子女的启蒙之书。
细细品读,我发现“二十四孝图”中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说的是楚国隐士老莱子,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爸爸。对因脑中风而无法说话、难免情绪低落的奶奶,已年届五十的他还总是像小孩子一样,眉飞色舞地讲好玩的故事和笑话,只为奶奶开心。孝顺,是可行的小事,也是难得的大德。
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它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并由儒家传承和发扬。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传统美德始终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根基、思想基础和文化凭借。荣德家园这幅精心制成的“二十四孝图”是对孝亲传统的长久承载和无声颂扬,它着实唤起了我们对双亲和长辈的孝悌之心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这对当下我国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省侨联常委和广东潮商会常务副会长,园主陈亿武先生显然也是千万个身在异地、心系家乡的潮商、华侨的代表与楷模。
乐善好施历来是潮汕侨商的美好品质。单是潮阳一区,2003至2013年接受华侨华人的捐资就接近十二亿元,其中大量善款用于修建学校和敬老院,潮商的尊老、重教可见一斑。如此看来,我们对潮商群体轻教育、没文化的成见真是大错特错!潮商不仅承袭着许多传统美德与风俗,更身体力行地以各种方式保留和珍藏着传统技艺、建筑和器具。在许多区域的文化和风俗被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当下,只有潮汕文化高枕无忧。这不仅要归因于她始终保留着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因为她滋养栽培出的众多企业家是从血液中认同本乡文化、从骨子里感恩本土文化,因而在传承、弘扬、演绎、打造家乡文化时尽心尽力、乐在其中。如今这里的许多私宅以“望德居”、“崇善堂”为名、逢年过节还能见到英歌队盛装演出——潮汕能成为国内传统文化保有最完好的地区、能无愧于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 的高度评价,大力弘扬它的潮商功不可没。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诚哉斯言。纵然山河多阻、风云多变,潮商的赤子心、爱乡情却至诚至纯、永不磨灭。牧笛和渔歌的轻吟将永远是他们筚路蓝缕的陪伴与慰籍,仁爱与尚学的美德将永远是他们扬名立万的凭借和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