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利于培育新的读者群
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性强,各个省市的人口流动很频繁,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聚集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这些人来说,新闻媒体中的方言无疑会加大他们阅读、理解新闻的难度。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不免要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如若不懂当地的方言,自然会多出许多麻烦。因此,大多数新市民都希望通过学习方言,更多的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习俗,更快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比如《江南晚报》开辟的“一天一吴语”栏目,被新市民视为“方言教科书”。这个专栏在刊登方言原话的同时,将其“翻译”成了普通话,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了“造句”。这样,本地人、外地人看了都增长了知识见闻,能准确理解和使用方言。
三、新闻报道中使用方言的不利之处
1、方言新闻报道削弱了新闻媒体的语言示范功能
我国幅员辽阔,语言各异、方言繁杂成为了各地区人民交流的一大障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强,文字规范化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就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其中广播电视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速度,提升了普通话的普及质量,且各类新闻节目由于其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是在普通话的推广和示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方言的现象大大削弱了新闻媒体的语言示范功能。虽然现在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很高,在公共服务场所等大部分人使用的语言都为普通话,但是对于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普通话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仍相对较低,新闻媒体仍旧是一个重要的普通话传播渠道。此外,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中新闻节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和广泛性,使社会民众更容易不加辨别地仿效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时尚。因此,方言新闻报道对新闻媒体的语言示范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
2、方言新闻报道不利于外地人阅读新闻并影响彼此认同感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沟通和社会信息的交换不断增加,新闻媒体除了满足本地人的需求以外,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诸多的客观原因,增加外地人对当地报纸的理解。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方言固然可以巩固本地的读者群,但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个别城市的外来人口甚至还要超过本地人口。虽说部分外来人口愿意通过阅读“本土化”的新闻来融入当地方言群体,但仍使大部分外来人口难以新闻报道,客观上阻断了新闻的传播,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且,由于很多地区存在着一种“方言优越感”,语言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文化上的优越感,,而文化上的优越感又会引致竞争中的优先权。城市外来人口相对于方言区人来说,如果不向这一方言低头,就会处于弱势和被动。更这不仅仅会伤害外来人员的感情,影响他们对所在地区的认同,甚至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此外,新闻媒体是外界了解一个地区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报道中大量的方言会阻碍外界对该地区的了解,甚至形成一个个“认同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