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回避、逃避的,空想家。许多事情总是停留在我的想象中就很满足了,但是因为现实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情绪会一直不停的反复。焦虑-满足-焦虑-满足-焦虑……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的我,不断地回忆、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绪变化过程,总结出了一些阻力因素,并在知乎上广泛地寻求解决办法,最终零散的记录了几个tips:
一、认为自己脑袋空空,没有想要做的事。
我花费了大力气让自己鼓起勇气去承认,这并不是真的。相反,我往往是想要的太多,所以还没开始想就觉得无力,觉得麻烦,觉得被吓到了,所以干脆袖子一挥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想要,省却烦恼。
但这只是自我欺骗的假象,因为实际上自己是有需求的,而需求未满足则会导致自我焦虑。想象如果自身真的是无欲无求的状态,应该比现在要平和许多吧。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自己其实有很多想做的事,很多的需求和欲望。别怕,写下来。
二、目标太多不知道怎么做
写下来的这些事情密密麻麻,还没开始做就让人觉得头皮发麻根本完不成,我办不到,我实现不了。——确实,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合理的管理我们的预期,以及合理分配我们的精力。
在此有两个办法:
①重要紧急四项法
非常有名的一个时间管理大法吧。
1、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
举例:诸如应付难缠的客户、准时完成工作、住院开刀等等。
这是考验我们的经验、判断力的时刻,也是可以用心耕耘的园地。如果荒废了,我们很会可能变成行尸走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为一拖再拖或事前准备不足,而变成迫在眉睫。
该象限的本质是缺乏有效的工作计划导致本处于“重要但不紧急”第二象限的事情转变过来的,这也是传统思维状态下的管理者的通常状况,就是“忙”。
2、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案例:主要是与生活品质有关,包括长期的规划、问题的发掘与预防、参加培训、向上级提出问题处理的建议等等事项。
荒废这个领域将使第一象限日益扩大,使我们陷入更大的压力,在危机中疲于应付。反之,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个领域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缩小第一象限的范围。做好事先的规划、准备与预防措施,很多急事将无从产生。这个领域的事情不会对我们造成催促力量,所以必须主动去做,这是发挥个人领导力的领域。
这更是传统低效管理者与高效卓越管理者的重要区别标志,建议管理者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该象限的工作,以使第一象限的“急”事无限变少,不再瞎“忙”。
3、第三象限属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举例:阅读令人上瘾的无聊小说、毫无内容的电视节目、办公室聊天等。
简而言之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根本不值得花半点时间在这个象限。但我们往往在一、三象限来回奔走,忙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到第四象限去疗养一番再出发。这部分范围倒不见得都是休闲活动,因为真正有创造意义的休闲活动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像阅读令人上瘾的无聊小说、毫无内容的电视节目、办公室聊天等。这样的休息不但不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反而是对身心的毁损,刚开始时也许有滋有味,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其实是很空虚的。
4、第四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举例:电话、会议、突来访客都属于这一类。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为迫切的呼声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是对别人而言。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里面打转,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不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
(本段摘自百度百科)
好了,先写到这,哎,因为贪玩,因为犯困……但是有坚持写第二天。明天继续……
嗨,第二天到啦,更新应对的第二个方法。很简单,里程碑法。
一个目标过高、过大,都会让人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产生挫败感,所以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拆解这个目标,设置阶段性的里程碑,其实也是在思考拆解如何实现目标,书写实现目标的路径。小到短期目标,大到人生目标,这个方法都很适用~
在此参考朋友的例子(因为我没有)
朋友很早就确立了以后要当中学地理老师的目标,她对目标拆解如下:
高中:学习文科;高考:地理专业排名第一梯队的大学;大学:努力学习(专业成绩+教师资格证+教师编制)并考研进修(考研的选择是基于任教地区中学对教师学历要求确立的)
设立阶段性目标的里程碑办法不仅有助于帮我们拆解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搭建出实现目标的路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现终极目标的难度,就好比写论文的时候先写提纲,有一定相似的道理。
三、确立目标了就感觉已经完成目标了
这是一个非常困扰我的心理问题哈,目前尚未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我目前的应对方式是:
告诉自己认清现实,没有行动就没有改变。确立目标之后的会有短暂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带来的安全感已经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焦虑感,所以这个时候非常容易沉溺于此,而停止行动,但随着时间的推延,没有任何改变的现实会继续带来焦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害怕失败的心理也在阻挠自己去做出行动。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回到上一步,进一步细化目标,将目标细化到大概率能实现的情况会有一定激励作用,但这个时候受XXX曲线影响(暂时忘了是啥,就是过于简单的目标也会奥根据让人丧失行动的动力),所以一定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另外可以用到五分钟起步法,just do it!
觉得任务很艰巨,不想面对。那么可以通过五分钟起步法解决这样的抵触心理。和自我对话,说服自己只是尝试行动5分钟,这一步的重点是说服自己行动起来,投入到任务中,而不要求一定要完成到某种程度,一定要运动1小时啦……一定要背100个单词啦……No!用5分钟说服自己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just do it,而往往行动起来之后我们就会慢慢鼓励自己,再完成多一些。类似沉没成本这样的一个心理,就好像旅游的时候长途跋涉去到了一个很无聊的景点,但是会秉持着“来都来了”的心态玩一玩……
四、拖延
通过预准备,降低启动难度,装载行为“启动喷射器”~
在预定行动的时间节点前,先提前做好行动相关的准备行为。
比如!第二天有学习计划,那么前一天就把所有的需要用的资料、工具都码放到桌子上,最好是直接翻开到要使用的那一页。而不是等第二天要开始学习了,才磨磨蹭蹭的东找找西找找。
又比如!计划半个钟后运动,那边现在就可以提前换上运动装束!
总结就是:通过提前完成开始任务前的准备动作,降低即时启动任务的难度!
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何坚持
改变都是痛苦的,所以难以坚持。但是痛苦不会一直持续。就比如很久不运动的人,突然开始跑步,那肯定跑不久、跑不远,还很累。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很久,怎么做到呢?
一方面跑步一段时间后,跑步已经成了你的一个新习惯,跑步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就好像实践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
那么问题就来到了,如何养成新习惯?
①行为规律化、固定化
习惯是一个相对静止的事情,所以培养习惯最好要做到规律、固定的定时定点。比如目标是每天看半小时的书,那么将这个行为具体安排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例如睡前的半小时(但是睡觉时间不固定的人就得换个参照物了哈)每天运动半小时,固定到下班回家后的第一时间。培养某个时间该做某件事的意识,长此以往便可养成了新习惯。
②新旧搭配,干活不累
通过对旧习惯的借力养成新习惯,在大脑里装入一个像条件反射一样的开关。
具体行为比如有的人上下通勤的时候就戴耳机听歌,干饭的时候就要看综艺,一看书就犯困……啊不是。是比如上下通勤的时候背单词,吃完饭就学习/干活(听起来蛮困的)。总之就是通过已有的习惯的惯性唤醒、带动我们去行动,逐渐养成一个新习惯。
回到跑步的例子,这个过程中除了习惯,还有什么在发挥魔力呢?当然是通过坚持,身体渐渐适应了这样的运动啦。坚持跑步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痛苦大大减轻,甚至可以跑更久、更远了。这是量变引起了质变,身体由原本的不适应转为了能胜任这样的运动强度,人也成为了比以前更擅长跑步的人。所以这就是——擅长的魔力。
研究表明,擅长和热爱之间有着正相关,当你越擅长一件事,你也会更热爱这件事,反过来热爱也会促使你通过实践变得擅长这件事。而热爱一件事,将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那么如何使自己变得擅长某件事?答案回到了坚持……哈哈
一万小时定律,大家都知道,在此分享一个新的理论。
这是一条有趣的曲线,横轴是投入的时间,纵轴是能力水平,这条曲线展示了我们投入的时间和能力水平的关系。当我们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处于缓慢起步期,这个时期的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相对入门。这里的大量指的是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精力。就比如学习的时候,一天学8小时,每天都学,效果会好于一天2小时,一周学一天。(估计一方面和沉浸感有关,短期接触大量相关知识大脑会沉浸在这样的新概念、新思维里。另一方面也和遗忘曲线有关吧。)所以在初期,我们短期投入大量时间比缓慢投入更能快速掌握某新技能,之后再恢复正常投入即可。
除了习惯和擅长,我们也可以借助正向反馈的力量激励自己坚持目标。
方法一是奖励激励。
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做完成目标的奖励,可以是想买很久的一个礼物,也可以是一些阻碍你完成目标的诱惑,比如刷综艺。每完成一个目标就得到一个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我们坚持行动以实现目标,并激励自己继续投入到下一个循环。(不过感觉遵循这样的规则本身已经需要一定的自制力了哈哈)
这里还有一个升级玩法。那就是未知的奖励比确定性的奖励更有激励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将多个奖励方式分别写在纸条上,并折起来收纳好,每完成一个目标就抽取一张纸条,这样的感觉就像在抽奖箱里抽奖,随机不确定的奖励会刺激我们更加渴望实现目标获取奖励。
方法二 记录
是的,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每一步。像成功日记那样,记录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用文本的方式更加直观的展现自己的行动,进步,成果。
最后,还有两个小tips
①不断强调目标
比如把目标设置成手机屏保,把目标写在便利贴贴在醒目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的提醒自己
②专注过程,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
把功利性和得失心放低,专注眼前的每一小步,期待行动结果的时候,更学会享受行动这一本身就是在改变。
③警惕完美主义
有类完美主义者会为了达到更好的结果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还有一类完美主义者会在行动前就想象各种困难,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以至于因噎废食,因为目前做不到那么完美就选择放弃。
要放弃第二种完美主义,学会用成长性的思维看自己,现在不好不代表未来不好,行动,总结,反思,改变。会越来越好的。
仓促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