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岗位,对计划性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岗位,工作者不需要制订计划,或者只需要制订部分计划,这类岗位,对个人计划性的要求最低,这种程度的要求,是计划性要求的第一级;
有希望岗位,或工作者制定全部计划,这是计划性要求的第二级;有些岗位,工作者要为团队制定计划,或者,要为组织制订计划,这是计划性要求的是第三级和第四级。
此篇笔记,就以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入手,分析部分计划的重要性及其特征。
困惑失察、断言推理、线性假设,这三个特质会妨碍计划能力。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是说,马谡对不知道的事也敢发表观点,这样的人不能担当大事。
困惑失察:对认知盲点的习惯性忽视。
测试困惑失察,是做一个“三项失察测试”,测试困惑失察的三个特征,即定义失察、条件失察、过程失察。
假如我们问困惑失察的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中的“死地”是什么意思,马谡答不上来,这是定义失察。
假如再问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需要哪些条件,马谡也答不上来,这是条件失察。
三问马谡,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马谡还是答不上来,这是过程失察。
困惑失察的测试,是问三个递进问题,一次测试定义失察、过程失察、条件失察。首先结合岗位,问一个引导问题。
例如,产品岗位的候选人,引导问题是:你最喜欢哪种产品风格?候选人回答说,最喜欢简约风格。
基于候选人这个问答,再进行测试。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简约风格?
第二个问题:实现简约风格,需要哪些条件?
第三个问题:请描述一下,实现简约风格,需要哪些步骤?
断言推理:基于陈述性结论的推理。
做一个断言条件测试,断言推理的马谡,会把他认同的断言,视为不变的定律,他看不到断言成立的前提条件。
测试断言推理是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最欣赏的格言或者你最欣赏的名人名言是哪一句。
等候选人回答之后,再问第二个问题:在这句格言(名人名言)里,没有说出来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候选人:我最喜欢的格言是“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
面试官:“这句格言有哪些隐藏的前提条件?”
候选人说没有条件,这句话很正确,那他就没有通过测试。
候选人说有条件,
条件一是选择,如果我面对多种路径选择,其中有捷径,也有非捷径,这句格言才有意义,如果我只面对一种选择,这句格言就没有意义。
条件二是了解,当我面对多种选择时,我知道哪个选择时捷径,哪个是非捷径,这句格言才有意义。
条件三是收益,当我面对捷径和非捷径时,我选择了非捷径,而且,我只答选择非捷径的收益,是选择捷径无法获得的,这个格言才有意义。
线性假设:主观假设的线性延伸。
做一个初始设计测试,线性假设的马谡,认为成功是线性的,只要把一条线上的多个假设都变成事实,就取得了成功。因此马谡相信,成功人士在最初的阶段,就已经设计好了自己的成功。
而树状假设的诸葛亮认为,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多种并行的可能性,经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作出连续的合理选择,才会取得成功。因此,成功者在最初阶段,只会对成功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但最终的成功和当初的设计肯定不一致。
问题一:你最敬仰的名人、科学家或企业家是哪一位。
问题二:回顾这位名人(科学家、企业家)的经历,他做出的哪些决策,对他的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三:这位名人(科学家、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功,和他最初设想的成功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