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社会对一个在职场待过快两年的人是怎么认定的,或许这时候的年轻人应该已经适应职场节奏的年纪,再不济,也应当已经找准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可有人却偏偏不在其中。
比如我。
难道是天资愚钝,或者生性懒惰?想想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刚毕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也是踌躇满志,非常热切地渴望多学习一些知识用在工作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工作任务,做的越多学的越多,更快的让自己成长起来,时间长了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繁琐,无聊,我在工作中毫无长进,只学会了怎么和人扯皮,推卸责任。这时候事情就变了。
本着提升自己对未来的负责的做法,我开始在下班后培养自己的兴趣,学习英语,开始写写文章,看看电视节目,下班后的生活丰富多彩。第二天早上再毫无斗志的上班,并且在刚踏进办公室的时候,就希望赶紧下班。因为当时觉得自己身无长物,辞职的话,可能会找不到工作,所以寄希望于下班的努力能让自己有所长进,再找工作的时候,底气就能多一些。
这样的生活过了大半年,想过很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技能,但总是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继续这种白天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好像顿悟了,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但是也应该看看社会对我的需求是什么吧,我的准备才能有的放矢,最起码去参加几场面试吧,一直在缩这里逃避生活有什么意思呢。后来就换了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和以前工作内容一样的工作,完全新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次大转行,虽然不在我之前的计划之内,但是我想想我会用以前不一样的态度对待他。经历过第一份工作的锤炼,再加之一年的深入思考,想法应该成熟了很多。
当时的我应该有一些是理想主义的吧,想找到命中注定,天生合适,让我一直所有进步的工作,当然希望工资也是。刚开始怀揣热情地工作,可是时间长了,发现工作不过如此,也让我失望,单调乏味,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我可并不是一个懒惰之人啊,在下班以后,就开始进行一些我以为能得到自我提升的事情,阅读,写作,学英语,我乐在其中,所以常常觉得晚上的时间不够用,经常熬夜,第二天盯着满脸倦容继续干着一份自己提不起兴趣的工作。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点逃避现实生活的意思,没有改变现状,只能在内心世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想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自己的释放之地。有种“外面世界喧嚣浮躁,而我的内心世界高贵又丰富的感觉”。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挺幼稚的。
现在醒来,工作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的东西,如果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能指望那是一个靠谱优秀的人吗。稻盛和夫在《干法》里就把工作比喻成一场修行,我们在工作中能修炼自己的性格,优化办事方式,提升自己的情商,而不仅仅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这样白天会更努力,得到的提升会更大,整个人会更加自信,方方面面都会越来越好。而我们现在白天的工作是一个人最好的精进自己的方式,而在实践中能提高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事物思考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割裂开来,只是想着在下班后匆匆投向自己的内心兴趣,一直活在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安全的壳里,那样只能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现实生活的失败者。
与君共勉。
首次发文,不足之处请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