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小时候的春节前后⑤
鸡鸭猪肉这些肉蒸好后,就准备上桌,但是经常的我们会把摆桌这事给忘了,奶奶经常看到我们做事没条理也会埋怨:你们桌都没摆好,怎么拜神。然后我们几个孙子辈的就会急急忙忙去搬。这 桌子一年顶多用两次,一次是中秋节当天一次就是年二十九,因为在我们那里中秋节跟春节都比较隆重,都需要先拜神,祈求一下神的祝福。从老宅子搬出来,都堆满灰尘,然后又得拿水冲洗一下。难怪奶奶的意见大,这桌子起码得事先准备好,不然又会耽搁时辰。
桌子的事处理完之后,奶奶就开始负责摆放的问题,每次摆的时候,奶奶都会叫我们几个孙子辈的过来听,这是必须懂得规矩,打小就得知道,在奶奶意识中,在拜神这件事上绝不能含糊。首先摆放顺序是香火,可以放三到五个香火炉,中间放香,两边插蜡烛。接下来就是放茶酒,水果糖果零食类,再者就是五谷杂粮类(面包奶制品啥的)最后才是肉类。每一类都只占一排,一排放不下放下一排,但是不能不是一类的放一排。据说神来了之后是按顺序来的,吃的比较有胃口。反正以前老人家说什么小孩都将信将疑,但不能说什么反对的话,不然长辈就会使脸色,这是大不敬。神明面前却是要严肃一点,就算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平时再怎么打闹都没关系,但是到了祭祀的环节就不能了,爷爷奶奶要求的特别严。打小就树立这么一种观念,神明面前得怀有敬畏之心。
摆好以后,就是点蜡烛,点香。以前太矮了没桌子高,想凑热闹去点点都没机会,这点蜡烛还可以不用我们小的动手,但是斟茶倒酒这事可过不去,打小就要练,奶奶要求的,父母呢也支持,不够高怎么办,抱起来斟茶酒,手不够力怎么办,父母或者叔伯帮着拖着酒瓶倒,我们那时的酒一般不是白的,给神明喝的就得有当地的特色都是我们自家酿的客家酿酒,俗称“娘酒”。所以倒的时候洒出一点没关系,重要的尽心。因为倒茶酒是一个很意义的差事,神明喝了你到的茶,不仅学乖还会变的聪明。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神明也好茶酒,倒茶酒这是一件“套近乎”的事,每一个家族的人都得参与,倒满了怎么办,点上一滴也行,证明你有这份心在。
在倒好茶酒以后,就准备拜神了,我们那里叫“唱爷”也就是需要派出一个代表拿着高香边拜边说一年期望的心愿。说给神明听好让他知道我们的美好愿景。显然这事得我们家族最威望的也是最懂的人—奶奶来做。一般愿望这种事小声说最好,不然太大声不好聚神气,这些都是老社会流传下来的,至于准不准是不是已经不重要了。最有意义的还是我们一大家子的人排成几排,爷爷奶奶第一排,儿子辈一排,儿媳们一排,孙子孙女一排。然后听着爷爷喊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我们全部按照着一起作揖,真的挺有排面的。这就是几代同堂子孙众多的好处,没有权势不重要,主要得和和气气的一起给自己的祖先拜拜,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利健康如意就很不错了。
拜完后,期间也要倒到茶酒,一个轮着一个来。空闲的人就得帮奶奶折一下冥币跟香纸。折香纸很有意思,折成小船折成银宝,为啥要折成小船,因为这样可以装钱希望神明祖先满载而归。以前是奶奶手把手教,自奶奶走以后,慢慢得手也生疏了,也不怎么会折了。冥币也要散开,我们那时候一般喜欢散成一把扇形状,这样有利于火化,这倒不是奶奶教,而是我堂哥建议的,感觉是比较有用的,一张一张扔去火化太慢,一叠一叠又烧的慢,弄成扇子一样火化就好快多了。
香烧的差不多就该火化了,火化最怕就是风大,而我们又是在大山里,火灾成了一个隐患,一般我们会拿着一把树枝杷挡着火化成灰以防它飘起来。我们几个孩子就围成一圈,不过很热。火化下来不是满头大汗就是满脸会,然后我经常会抓着我自己脸上的灰趁着姐姐不注意,又涂到姐姐脸上,她总是气的不行,比较爱干净的她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老是会去找母亲,“你看看臭弟弟做的好事”。母亲呢一般不会因为这个来说我,只会说谁叫你欺负弟弟的。她也嘴里会低估:难道臭弟弟告状了?眼神看过我,充满着杀气,但是碍于奶奶的面,她总是那我没办法,只能找时机再对我下手。我俩就这么喜欢斗来斗去,虽然一个80后一个90后,但是斗气的日子总是少不了。
火化完后就是点纸炮,我们这些小孩只能躲得远远的,我不怕纸炮声就怕它弹起来打到我,被弄疼过所以很怕它的威力。
每次拜神都是那么严肃但不失一种乐趣,喜欢家族一起拜神,喜欢跟兄弟姐们一起求福一起折纸烧钱,总是严肃中带着欢笑。每次拜神愿望都基本一样,希望大家族团团圆圆的,小时候不懂,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愿望,可是越长大觉得这是一种奢望。
也慢慢懂得大家族拜一次少一次,所以越到后来祭祀不止是一次仪式更是一种团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