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一文,有几段文字深受触动。
“当中国传统的儒家群体文化碰到个体,产生了竹林七贤,他们是七位特立独行的个体,活得如此的孤独,甚至让旁人都觉得悲悯。”
“生命孤独地出走,却整个粉碎在群体文化的礼法教条上。”
“孤独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知。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非得以检讨自身为起点。群众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我们常常以“别人都不那样,为什么偏偏你这样”,以大家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来要求和对待孤独者。其实被孤独者最初只是独处,只是不同,到最后,因为被质疑,被批判,被孤立,最后成了孤独者。
一个主流思想的确立和维护有利于社会的掌控,但是从人性化角度,从尊重生命个体来看,也应该包容和理解不同生命的绽放,何况,只是孤独着自己的孤独,并无伤害他人。
网文《美国的中年人》针对中国最近流行的“油腻中年”,讲到美国中年人的概念,较之我们的中年,有些不同:
一是心理年龄不同,我们往往30多岁就开始自认或被他认为中年人,美国人则晚很多,50、60来岁可能也没什么特别的认定。
二是对待中年人的态度,我们的中年是40不疑、50知天命,开始有了修身养性、凡事该歇歇了的想法,美国人的中年人还喜欢着折腾,喜欢接受新事特。
三是社会给予年龄的宽容,包括群体给予个休的压力,包括一些规则制度的设定,比如我们会在很多工作上都设置年龄壁垒,一刀切自然会显得不科学。
我们不推崇美国,东方文化一样有其精华,仅从文字描述的状况和理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当评价标准不只是财富和仕途,当人们喜欢读书学习,喜欢创新,遵从内心,可以坚持自己的喜好,都是令人向往的。
偶像剧《温暖的弦》正在热播,讲述占南弦和温暖这对恋人因为误会而分开,七年后,两人因为坚持,因为爱最最终冰释前嫌,重新相爱。
现实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爱值得期待。
不是所有的错过都可以重来,有时候转身就是一辈子,七年的时光,不短,谁还能坚持,谁又能同时坚持。
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无怨无悔,往往现实摧毁爱情轻而易举,维护爱情却并不容易,沾染了尘埃的爱情可有最初怦然心动的纯真。
所以,坚持初心,成了一种心愿,一种渴望和一种期待,把握当下才最实在。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