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改期中试卷作文的时候,发现了几种当下学生写作之难的程度之深,或者说是写作畏惧之严重。其一是背作文(等同抄袭);其二是抄写试卷现代文阅读;其三是胡编乱造,毫无逻辑。
前两种情况,如事先背好作文,考场逐一默写下来,本次阅卷中,在一本45人左右(一个考场)的试卷中竟然发现有多达7、8篇雷同之作,在改到第一篇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此文是背好默写出来的佳作,仅凭语言与文采可以感知文章很不错,到后来连续看到同类几篇雷同的文章,才明白是背作文。而后抄袭试卷现代文阅读原文的现象,在上次考试中作文也发现一例。像这样均属抄袭之作的现象,所不同的是抄袭的形式不同,另一类就是写作时“带帽穿鞋”的现象,就是开头结尾套用优美的句子,为作文添彩增色,大多是一些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之类的。这一现象,表面看是语言的贫乏问题,实质上是写作人精神的贫瘠和心灵的匮乏,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而言,写作语文学习的核心所在,是真正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最重要的。然而,学生在这个方面的抄写和套用,无疑暴露了他们语文学习的极度贫血和缺钙现象,这直接为语文难和写作难提供了最根本的证据。这两个“难”,一个难是语文老师难教,因为学习者主体的不仅心灵的贫瘠与心灵的匮乏,而且他们的心灵与精神还极度封闭不作为更无积极。一个难是学生主体对待学习上,不但在行为上毫不作为,而且在思想上还退避三舍。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同频共振,相互和谐琴瑟和鸣的结果,否则就是寸步难移的。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作文中这样一些语句:“春风伴着夏雨伴着秋天的冬雪,朝阳伴着夕阳缓缓落下。”“母亲,这是一个永恒的,比太空还要大,母亲是每一位人都忘记不了的东西。”想轻轻地问一句,你看到这样的两个句子,会作何感想?我的直觉是,写作者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第一句中,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为伴,他是怎么做到的?朝阳与夕阳同行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这是基本常识吧,一个初中生了,还这样的表达竟然看不出来?有没有用脑子在写?而后面那句,我第一感觉是为他的母亲感到难过,他的本意是想赞美母爱的伟大与与永恒,但表达出来却恰恰在骂人啊,“母亲是东西”,真是啼笑皆非啊。这样的学习对象,难怪我们老师说语文难教,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啊。
对于如此写作水平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是写好一个句子,这还相当大的难度,而要来写作文,那确实是超纲的操作了,也确实是太难为他们了。无论是写句子还是写作文,都是对人的一个语言运用的问题,而语言表达运用又是一个人的思维逻辑的直接体现,于是,从写出这样的语句的学生就不仅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思维逻辑程度,或者说学习态度可见一斑,还可以可以“窥一斑以见全豹”地看出我们所教的学生的大体状况。
写作,是语文的集大成者,是一个人语文学习最核心的综合素养体现,我一向就坚持: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或能力的就是写作水平和能力。一个学生可能考试成绩好,但写作能力差,那只是说明他的应试能力好,但语文水平与能力未必好;反过来,则不然,如果写作能力好,而可是成绩一般,他的语文水平或能力才可以说不错。语文的能力或水平测试,不能用现代标准化的考试来检测与评价,至少是不客观有失公允的。
由此看来,以上的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不言而喻了。但是,相信我以上观点的人包括语文老师在内还是比较少的,因为他们的理念依然停留在应试的范畴中。这就是当下学校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嚣尘上的根本原因,也是以上学生语文学习应试写作的症结所在。
就像当年鲁迅喊出的“救救孩子”那句震耳发聩的警示语一样,当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振臂高呼:“应试教育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