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月初还花呗的日子,我看着上个月的账单,感慨着又花了这么多钱,然后还掉。最近又在做新一轮的断舍离,想让自己控制一下有的没的欲望,还掉之后,突然想,我要关掉花呗。虽然我的花呗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种拆东墙补西墙,每个月还都固定在差不多的水平,可能关掉对我的购买欲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就是想关掉,并且幻想着通过过关掉能改变自己的花钱方式。
工作快9年了,再算上大学自己掌控生活费的5年,我一直没有什么规划,也不会记账。记账对我来说似乎也坚持不了多久。工资涨了几次,房贷老公在付,我属于手缝很大露财很多的那种,每月毫无规划的买买买,钱花出去不少,但是没有入不敷出,也就一直这样过下去。
理财,不会,炒过一段纸黄金,刚有工作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投进去当时两三个月的工资呢,短线赚个水果钱。后来不小心套进去一笔,直到最近才红红火火到赚钱。我老公总说,这几年的利息是不是也就这些了。其他的就再也没有了。我师兄说,如果娜姐也开始炒股了,我们就赶紧退出来。哈哈,为了千百万股民的福祉,也是基于对自己智商的了解,一直没有入市。
开源, 跟着同学做了一阵子蜜源,发展起来了之后现在就算不实时刷屏优惠信息,一个月自己买了省的加上粉丝小伙伴买的,也有300多块的收入。加上其他两个自用省钱分享赚钱的app,这俩挺不稳定的,不用力宣传可能就没啥收入。倒是自己买的机会多了起来,下一个阶段,要开始克制。可能是接触的优惠信息多了,就会有种不买吃亏的感觉,还会因为“早晚都要用”“可能会用到”“趁着便宜的时候囤点儿吧”,买一些闲置或者是非刚需的东西回来。比如我家经历了去年618和双11,现在还有五六大桶洗衣液,幸亏是保质期长,但是现在看着它们就觉得洗衣液要喷出来把我吞噬。
节流,可能是我最先要做的事情了。购物没有规划,纯凭一时兴起,是我最大的问题。接下俩要再精简一下自己的购物欲,不要让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
1.只买自己需要的。那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顺手带一件的东西,不要下手。
对我来说,时间成本比较低,工作清闲,目前没有晋升的空间和压力,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属于自己,可供挥霍,所以有优惠券,有满减,可以逛来逛去凑来凑去。以省钱的名义和初衷,花出去更多钱。以前买东西总想凑个包邮,凑个优惠券,现在看透了这一点,除了大庆的跨店满减,基本能保证不为了包邮或者是满减优惠券,而在店里过度停留挑选,为了凑钱而买。
2.抑制给孩子买东西的冲动。
当妈之后的通病,给自己买可能还货比三家犹犹豫豫,给孩子,迅速被种草,迅速下单。一姐已经有满坑满谷的书了,也有各种玩具、教具,衣服也有很多。就算一年不买书不买玩具,就家里的这些,也依旧能满足她的日常需求。而且由于我买书更没有规划,那些网上大咖推荐各年龄段的书单,我很少看。我家各年龄段的书都有,我靠自己的喜好和书的内容来买,并没有过多的纠结年龄段。我的理念是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讲法,从看图到看简单的情节再到逐字去读顺手教一两个字,我觉得也很好。
公众号很会利用家长的焦虑和给孩子花钱手特别松的这一点,似乎少买一本书少买一个玩具,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一样。我已经看透了这个把戏,缩小了一半以上的购买欲,但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应该还能再砍掉80%。
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早几天长牙,早几天说话,会背多少故事,会唱多少儿歌,在现有的生命力显得差别很大,但是等他长大18岁,等他成年,这些差距会被压缩的很小很小,不会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3.减少自己仪式感、锦上添花的需求
现在有什么东西是必需的,离开了它生活不能运转的吗?没有,很少很少。加上手头宽裕了,可能会给自己买很多喜欢的东西,一个杯子,一件衣服,可能单凭眼缘加上又不贵就买回来了。断舍离的群里说,要是买好的贵的就不会这么冲动了。什么是好的贵的呢?我还是会买一些自己消费的起的有质量的东西,属于伸手够到的状态,都不是跳起来够到的那种,所以能抑制住一些这个我喜欢呀又不贵的消费冲动,进入这个我喜欢有点贵呀慎重慎重,纠结几天咬牙买回来的状态,但是呢,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可能还是会想要,还是会有慎重思考几天买回来的东西。可能,破这个的办法就是,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贯彻扔一件再买一件的原则。
嗯,此条适用于,杯子,餐具。真的是买买一时爽,一直买一直爽。其实喝茶、吃饭,又能用多少呢?这部分,必须,扔一买一。
改变自己的消费观,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能改变到什么程度。但是,我很想改变。不知道是不是生活太平淡了,最近总想折腾着改变,改变自己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改变自己的消费观,改变自己和手机关系,就像是当初备考的样子,卯足了劲儿向前冲。
花呗还有一单在路上,等到了确认好收货,我就要关掉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