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文学,我们不由的想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什么诗词后来不流行了呢,可能和明清的科举制度有关,做八股文是用不到诗词的,因此竟渐渐没落了。
提起唐诗我们想到白居易,进而想到他的《长恨歌》,那是一首840字的叙事长诗。对于诗大家都是欣赏的,可是如果语文老师让全诗背诵默写的话那可就是小伙伴们的梦魇了。其实还有一首比《长恨歌》更长的叙事唐诗叫《秦妇吟》,是由一位叫韦庄的诗人根据其自身进京赶考遇上黄巢起义的不幸经历所写。诗中借长安贵族妇女“秦妇”之名讲述了战争给社会秩序带来的巨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全诗共有1666字,幸亏未被纳入课本,否则必定是同学们最头疼的一篇课文。
《秦妇吟》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也就是说故事发生在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地点在洛阳城外。而黄巢起义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878到884年,也就是说起义军已经强弩之末,所以秦妇才得以脱身。
随着秦妇和路人(可能是作者自居)谈起这几年的遭遇: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
当战事发生时,秦妇正在梳妆: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
紧接着听到街上响起了巨大的动静: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
可是所有人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
各种谣言满天飞: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
可是大祸已至: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人们慌作一团: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
宛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混混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
城中百姓面临生离死别: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女性,她们或者被辱或者被杀,幸存的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委身于起义军: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旧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
对于起义军,她们的反应是从内心里鄙视但又畏惧,虽然身在营帐内,内心里却极端排斥: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称他们是赤眉的魑魅魍魉,不成体统: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后来官军打来,起义军恐慌不已,但秦妇和她的姐妹们很高兴,可惜官军不争气很快被打败: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生喜。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
虽然打赢了官军,可是代价也不小,起义军被围困起来断了粮食: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而都城也因为战乱而彻底荒废: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时起义军已经日薄西山,秦妇借机逃出,一路风餐露宿自不必细说,道路两侧萧条的景象也让人心生凄凉: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
出了起义军的控制区后秦妇觉得境况渐渐好转,兵灾过后能够携宝货戴金钗独行可见其安定祥和: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蒲津主帅能戢兵,千里晏然无犬声。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唯独行。
然而这不过是秦妇乍脱难后才有的小小满足感,实际上这里的百姓日子过得苦着呢。当她向路边的老翁求水喝的时候问起他的家世,为何大冷天还在外露宿,老翁失控大哭道出自己的悲惨遭遇,其实也是以老翁这个个例来反映当时民生凋敝:岁种良田二百廛,年输户税三千万。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
秦妇闻言泪如雨下,也不知自己前路何方,听说东面仍然厮杀不断,唯有江南风景尚好: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宿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
于是秦妇决定南下避灾,并吟此长歌献给路人: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因为此诗是诗人韦庄根据自身经历所写,虽有些艺术夸张的内容在里面,且其立场是站在当时唐王朝的角度描写立场不免略有偏颇,但的确反映了当时的混乱局势。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称号,此诗也获得了与《长恨歌》一样的美誉。可惜诗人最后自己否定了该诗稿,许多抄本被他追回,也不在其作品集中收录,最后竟然失传了。以至于后人只知道《秦妇吟》却从未见过诗稿,后来我国学者有幸在被倒卖至境外的敦煌石窟抄本中获得内容,此诗这才重建天光。
说起诗人这么做的原因,学者们推断是因为诗句中的描写触痛了权贵,比如: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些惨状还有后面对围城官军搜刮民财的描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官换们甚至皇帝的无能导致了黎民苍生遭此大难。这首诗可能涉嫌影射朝政,触及了许多当事官宦的切身利益。估计是有人对韦庄陈说了厉害,导致他决定销毁这首长诗。当然以我的愚见,也可能是因为“秦妇吟秀才”这个称号不够大气,秦妇是个女性,而秀才也不是个拿得出手的官衔,诗人因此感到不悦也是有可能的。
比起一些华丽但是内容苍白无病呻吟的诗词,此诗胜在内容丰富,叙事精彩,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见仁见智,读者有兴趣可以将全诗完整阅读一遍,说不定会有更深刻的见解,如有谬误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