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两场半马?
报名11月19日舟山半马是半年前就定下来的。而参加2017杭州马拉松(半程)则是10月12日才确定的事,家门口的金牌赛事,有机会当然想参加了。尽管11月5日我已经跑过了杭马半程,尽管老师建议我们跑步初学者,两场马拉松之间的间隔最好是一个月。但我还是想完成舟山半马。因为这次是和易效能的同学一起跑,也因为跑完这次半马,我们跑步班就正式毕业了。跑完杭马后的第三天早上,在田径场不小心一脚踏空,扭伤了左脚的脚踝。当时我就想,如果一个星期以后,脚踝还是没有恢复,不能跑的话,那就放弃去舟山跑半马的计划。四天后,和早立同学一起跑了8公里,感觉还轻松,说明脚踝的伤没有大碍了。心里面挺开心的,舟山半马,终于可以如期参加了。
跑步,一个人的修行,一群人的热爱
这次舟山半马,易效能的同学集体报名。赛前组织了分享会,比赛日早上,一批同学在普陀大剧院门前合影,又见到了很多同学,大家从沈阳、北京、西安、杭州、义乌等各地赶来。在赛道上前进时,经常会碰到易效能的同学,相互鼓励,一起前行。我和一个穿灰色压缩衣的同学一起跑了很长一段路,尽管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有几个男生问我:是易效能的吧?我说是的,因为我穿的就是统一发的粉红色的压缩衣。在观音大桥回程时,看到了卢成俩和王东彤,成俩说我今天跑得快,断定我会“PB”。到终点后,和黄英、王东彤合影。一直在找早立同学,后来电话打通了才知道,原来她早就到终点了,成功实现了跑进2小时的目标!
虽然大家来去匆匆,但跑步已经成为我们这一群人的热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有点像围城,外面的人觉得我们很辛苦;只有你身处其中了,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精彩!
跑过观音大桥,我真的想哭了!
11月5日,杭马半程我的成绩是2小时17分12秒。因为第一次跑半马,想着还是安全第一,平均心率控制在155,所以全程跑下来,没有特别累的感觉,甚至无氧的强度还是平时训练时高,所以我的感觉是轻松的。
但是在跑舟山半马的时候,让我欣赏到特有的海岛风情的同时,也让我体会到逆风而跑的艰难。跑过观音大桥的时候,我真的想哭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感觉好辛苦。这段桥上的路,特别是折返回程上坡后,迎面而来的风,很大,很强,感觉身体前行受到了强烈的阻抗,几乎有些迈不动腿了。这种辛苦的体验,在半年多的半马训练时,都没有感受过。即便有难受的时候,持续的时间也是很短的,所以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膝盖的力量不够,怕膝盖受伤,所以半年来的半马训练,一直是在路跑,没有到山上的坡路去拉练过。此刻,感觉到自己的力不从心,只好望着前方远处的山峦和海岸线,看着海面上缓缓前行的船只,想着,我终会跑过,这段虐人的赛道。好在吴栋老师在赛前分享会上建议我们使用节拍器,把步频控制在180。我听话照做了,此刻,那固定单调的节拍,成了我机械前行的推动力,让我一点一点地接近桥的另一端。
开赛前:状态不好和小意外
静息心率一路上升。虽然,赛前一天晚上,有意识地想早点睡,结果直到23时还没有睡着。看来,比赛前的焦虑和紧张,是藏在潜意识深处的,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是挥之不去的一种存在。凌晨三点就醒了,虽然闭着眼睛,但翻来翻去的睡不着。5:15起床。把佳明手表和手机上的APP (Garmin connect)同步后,发现早上的静止心率值上升到了63,这个数值比前几日又上升了。最近两周来,静止心率从11月5日的55开始就一路上升。我自己分析了原因,一是国庆节之前调整了工作岗位,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比之前大很多,遇到几件棘手的事情,要考虑的细节比较多。为了保证晚上22:30之前能睡觉,经常利用中午的时间做事,这样可以早点回家。二是11月18日要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尽管我从9月份开始,跑步时耳机里听的都是课程的录音。但是,临近考试,六套真题还只做了一套,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自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想想如果为了考试去熬夜,得不偿失。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巩固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多年来的黑眼圈也改善了许多。和考试的结果比起来,还是睡觉比较重要。主观上认识是到位的,客观上晚睡的日子还是比以前多了。
可能是跑步和学习带来的改变。最近这段时间,忙得没有时间去抱怨。只是按照时间节点和轻重缓急,把手上的事情一件件的处理掉。经常对自己说“船到桥头自会直,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忘戴小腿套。19日早上天气比较冷,估计在5℃,所以穿了长裤,打算存包之前,把长裤换下来之后,再套上小腿套。结果,可能是现场人多,一着急就忘了戴小腿套。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半年来,即便是在夏天,每次跑步我都会带上小腿套,防止小腿抽筋。这次没戴小腿套,心里面还是有些发慌,担心小腿会不适应。
虽然赛前状态不好,但仔细想想,如同一个硬币同时存在的两面,事物的阴阳也是对立统一的。比如在马拉松比赛时,宽阔的赛道,热情助威的人群,几千人一起奔跑汇聚的力量,会提升你的兴奋度,这些都是平时跑步训练时所没有的。
PB:拐角处遇见惊喜
11月5日,杭马半程,我的成绩是2:17:12。平均配速6:30,平均心率155(最大心率168),平均步频185,有氧4.6,无氧1.6。
11月19日,舟山半马,我的成绩是2:10:35。平均配速6:11,平均心率165(最大心率184),平均步频181,有氧5.0,无氧4.5。
从数据上看,同样是21.0975公里,体验却是不同的,舟山半马要艰难得多。到达终点后,我知道跑进了2小时15分。回到酒店,看到微信群里大家都在晒成绩,我才查看自己手机短信,才知道成绩是2:10:35,的确是PB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状态不好,成绩依然有提升,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
一是进水站少了。跑杭马时,进水站次数多,因为老师说不要放过每一个补给点。发现喝水时要停下来,边跑边喝,水会晃出来,而且自己不习惯大口喝水,怕会呛到喉咙,进水站时多花了一些时间。舟马这次,由于气温低,风大,身体散热快,就十公里以后才进补给点,并且中间还跳过了两个补给点。因为自己平时跑十公里时,一般都是不喝水的。
二是听从老师的建议,用了节拍器,把步频稳定在180。经过三个月刻意练习步频,到10月份,平时跑步不用节拍器的时候,我的平均步频会到190,但速度是有起伏的。今天把步频定在180后,感觉持续匀速的时间会长一些。
三是跑完杭马半程之后,肌肉酸痛持续近一周,老师说肌肉撕裂重组后,你就能更强壮一些了。我觉得有道理,因为现在做核心力量练习时,身体的稳定性好一些了。
四是强大的家庭后援团。这次,我们家先生和儿子两个人一起到现场来支持了。特别是我们家的先生,240公里的路,连续开车四小时,保驾护航,还是挺给力的。虽然言语上,他觉得参加极限运动对身体会不太好。但是我从他的行动上,感觉还是蛮支持我的。今年11月16日,是我们结婚2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纪念我们一起走过了风雨同舟的20年。想到家人都在终点翘首期盼,我也想着能表现好一点。为了避免膝盖受伤,在几个下坡的路段,我有意识地减小步幅,放慢速度。所以,碰到平直的路段,我自己还是有意识地看着手表的心率,加大步幅,提速。
当你报名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时,一旦时间确定,你是没有办法确定是否会下雨,是否会刮大风,是风和日丽还是阴雨绵绵。你能选择的是回应和面对它的方式。感恩老师这次组织大家来舟山跑半马,让我体会到:同样是半马,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赛道,感觉和体验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第一次跑杭马,让我感觉到的是“轻松”的话,那么第二次舟山的半马,体验到的就是“艰辛”了。感恩生活让我在拐角处,遇见了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了不同的礼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我突然能够理解,那些频繁到各地去参加各种马拉松比赛的跑者,经过这么多赛事的历练,才真的能够有一颗平常心,不再紧张和焦虑。
感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训练效果好
回想今年4月初参加易效能第1期跑步班的时候,真的没有想过自己能跑半马。训练到6月份,自己的平均配速还在8分多,我还在怀疑自己能否跑进2小时40分。真正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时候是在10月份,加入核心力量练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5公里、7公里平均速度可以到6分了。
感恩吴栋老师在跑步班课堂上,传授了简爱数据跑步法、简爱呼吸法、简爱饮食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跑步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让我们进入了科学跑步、科学训练的轨道。感恩吴栋、无香两位老师在《数据跑步200讲》、“陪你跑”公众号上发布了那么多专业跑步资讯,这些在实践中积累和提炼的“宝典”,真的很管用。我两次半马,都没有出现岔气、腿抽筋、胃不舒服等症状,得益于老师专业的指导,让我清晰了赛前的注意事项。两位老师言传身教,让我明白,“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经过半年多每周三次的跑步训练,运动习惯初步养成。跑步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是生活的状态不一样了,抗压能力强了,心态上更乐观了,人也更挺拔了。
致赛会组织者:一点小建议
这次舟山半马,赛会的组织确实比较好。官方手册做得简洁、明了、环保,存包区和取包区的设置也很合理。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是,补给点的杯子太大了,水一下子喝不完,要3-4口才能喝完。一下子水喝多了会呛到喉咙。最好,杯子的大小可以分类,能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