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天能穿得好看一点,我有定期翻翻时尚博主的习惯,另外有时还会附带看几个意大利和法国代购的女学生的微博,也许这就是普通人能够接近“时尚”最便捷的办法。
与此对应,一年当中越来越多的电商购物节,特别是你有了想法以后,只要无意识的顺便买上点什么,衣柜就迅速变得拥挤起来。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像发胖一样,意识到之后,似乎局面已经不可“挽回”。
事情的发展都会有关键节点,对于我是某天从衣柜里拿取任意一件衣服都会导致“衣堆”倒塌,我的内心如面前的衣柜一样崩溃。
说起来,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适度的节制与物尽其用,这种风格首先让我想到了 MUJI。
寻求超然于眼前的物质欲望,这样的生活态度已经在国内萌芽,因此 MUJI 登陆国内时会受到疯狂追捧,仿佛用上该类素雅的商品就能拥有无欲无求的淡然态度。
除了它高昂的售价,会让人觉得这根本和无欲无求没有半点关系,谁在乎呢,反正国内富足的人足够多,而他们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受到浮躁难耐的痛处,就当它是暂时的解药又有何妨。
然而有天在我一如既往的痴迷在 MUJI 的货架间,脑海里忆起不知何处督过的文字“(想要)没有欲望也是一种欲望”,莫名间冷却了大半的购物动力。我感到,MUJI 并不是真正的解药。
想起年初到日本旅行,感触并不比初次到日本少多少,当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生活中充满物尽其用的态度,在我们居住的“一户建”民宿,即使是给旅客用的物品也有简朴、精致的味道,同样伴随着整洁和有序。这样的物品,每样都足够好,足够用上很久,我把它看做是真正的“MUJI 风格”的精髓,而不是过度商品化的样子。
想象一下,假如生活处处都有这样的态度,莫名的烦躁早已消失于无形。我心里认定,这也是日本在我脑中的大多数画面都很安静的原因之一。
回头看看,人对于事物的探索路线,往往要经历极左和极右的试探,才最终找得到合适的答案。俗人如我,衣堆崩塌之后,毫不意外的经历了这样的轮回。
周末“汗牛充栋”般搞过几次大清理,虽不是高尚的书本,这依旧是件颇费体力的劳动。衣物扔掉大半,心情也轻松了一阵子。可惜好景不长,新一季的衣裳上市,衣柜里的衣物也像潮水般再次涨了起来。
如此这般折腾几回,日常穿衣这件事便显得意义重大起来。到底什么才是“解药”,我开始思考穿衣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要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清这些,从根本上做到“断”,才是真的“舍”和“离”吧。
给自己列了一个 To Do List:
1.选定自己穿衣风格几个关键词;
2.各种款式衣服归类计数,算出所占比例;
3.算出基础款和流行款目前占比,设定一个理想占比目标;
4.设定各类衣服总数;
5.选出最喜欢的衣服5件和最常穿的5件;
6.扔掉去年一次没穿过的衣服;
7.隔离出只穿过一两次的衣服;
……
折腾如我,其后在最喜欢逛的“商场”App Store里,试图找到一个能“帮助”我整理衣橱的应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尝试了十余款之后选定了一款应用——Closet+,用手机拍摄录入所有衣服的图片,按照类别和多个标签查看,便于我在决策购买任何衣物时,随时查看,并检查是否重复购买相同款式,或者能否和现有衣物搭配,App帮我实现衣柜的数字化管理。
原本,选择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
时尚博主只能让人不断想“买买买”,仿佛能更接近一点理想中的自己,可惜多数情况下,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往往是两回事。普通人的样子和时尚博主的造型,从来都有差距,靠“买买买”来填补虚空的差距,亦或是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合适的方案,显然选择后者更务实的多。
依我所见,即使是最普通人的日常穿搭,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的衣柜里衣物“进进出出”的过程。琢磨并管理这个过程,让每一次的选择更明智,比仅仅展现单独的造型有趣的多。理想的状态是有节制同时还可以有品位,必然需要一定的功底,不是人人天生都可轻松上手。
于是决定用图文展现选择、管理过程,反思自身提升品位,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