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已记不得他长什么样了。唯一还能想得起来的,就是他脸上暧昧而古怪的笑容。
它是一种矜持的嘲讽,也含着温暖的鼓励,鼓励我们在这个他既渴望又不屑的尘世中得过且过,苟且安生。”
格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中篇小说,包含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故事,主要围绕“我”的大学同学展开。这些人物性格迥异,人生道路也截然不同。小说延续了格非先锋文学的玄奥风格,类似其前作《褐色鸟群》的叙事手法,同时融入了反传统的实验性元素。
作品通过人物命运的对比,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记忆与时间等主题,并借助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意象,隐喻了人生际遇的复杂性与不可捉摸性。格非在小说中刻意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使故事呈现出多重解读空间。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意象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主要通过以下层面体现:
1.命运的不可知性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神秘难测,微笑的模糊性隐喻了人生际遇的偶然性与复杂性。角色们看似自主的选择背后,实则被无形的力量牵引,与画作中“似笑非笑”的微妙表情形成呼应。
2.记忆与真实的悖论
格非延续了先锋文学对“真实”的质疑,微笑的象征意义与小说中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相契合。人物的回忆与当下经历常产生矛盾,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同观者眼中被解读为喜悦或忧郁,暗示主观认知对真相的扭曲。
3.理想主义的消解
有分析认为,微笑的永恒性与小说中人物理想主义的幻灭形成对比。大学生活中的激情与步入社会后的现实落差,使“微笑”成为某种乌托邦式的符号,既吸引又遥不可及。
在格非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人物塑造具有鲜明的先锋文学特征,主要通过以下特点体现:
1.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性
小说中的大学生角色(如“我”的同学们)往往怀揣理想主义,但步入社会后遭遇现实冲击。这种矛盾通过人物命运的陡转展现,例如有人坚守信念而边缘化,有人妥协后获得世俗成功。格非通过对比揭示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困境。
2.记忆的不可靠性
人物形象常随着叙述者的回忆发生变形。同一事件在不同角色的记忆中呈现矛盾版本(如对校园往事的描述),暗示个体认知的主观性与时间对真实的侵蚀。这种手法延续了格非在《褐色鸟群》中对叙事真实性的解构。
3.符号化的存在状态
角色常被赋予抽象象征意义。例如某位女性角色可能承载“蒙娜丽莎式”的神秘气质,其微笑成为解读人物内心的密码,与画作中模糊的情感表达形成互文。这种处理使人物超越个体,成为探讨命运、欲望等命题的载体。
4.疏离与孤独的共性
无论是坚持自我还是顺应世俗的角色,最终都陷入精神孤岛。格非通过人物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如同学重逢时的隔阂),映射现代人际关系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