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短篇小说-《眼镜》读后感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不少人听到这个问题,或许都会说"相信,也不尽信。"

我们通常都说”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见色起意,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合于性格。”在这个快餐化的社会,爱情也是一种快节奏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要开始一段恋情并不难,或许只要一见钟情,随后便是男女双方陷入爱河,在未确定关系时那种朦胧的情愫给对方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对方的接触和了解增多,能继续保持一份热爱,并直至步入婚姻的又有多少?甚至于一见钟情的那份狂热会被看清了对方“真面目”后的厌恶所取代,继而毁于自己的识人不清与冲动。这种情况下,能及时止损已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可很多时候只怕是处于连及时止损都没有机会的深渊中。

爱伦坡的这篇短篇小说《眼镜》以“一见钟情”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下面都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我”作为一个善于思索者和感觉深切者,是一个对于“一见钟情”式恋爱很推崇的人。开篇提到,“我”本来的家族姓氏为弗鲁瓦萨尔,但是由于接受了一位远房亲戚的遗产馈赠,改姓为“辛普森”。但“我”直系前辈姓氏的发音中有一个惊人的巧合。“我”的母亲姓氏为克鲁瓦萨尔,外祖母姓氏为瓦萨尔,曾外祖母姓氏为穆瓦萨尔,并且“我”的母亲,外祖母,曾外祖母,以及曾外祖母的母亲即太外祖母都是在他们14,5岁或者16岁的年纪结婚生子,这在当时的法国非常司空见惯。其实,开篇这里作者提到的家族直系前辈早婚的事情也是一个较大的伏笔,看到结尾处,会发现这处伏笔设置得非常巧妙合理,荒诞中又自有其合理性

“我”是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无论是相貌上的英俊潇洒,还是性格上的乐观,热情,奔放,是忠实的女性崇拜者(这里更证明了“我”对于“一见钟情”十分提倡推崇的合理性)。但“我”仍有有一个生理上的缺陷,就是“我”是个重度近视患者,并且讨厌眼镜从来不会戴上它(“我”的这一缺点也是作者为后面的情节设置的一个伏笔)。

“我”在一次与朋友去看歌剧演出时,被名流精英组成的场内观众里一个身姿曼妙,绝美非凡,优雅匀称,极具女性魅力的身影所吸引,甚至不惜违反上流社会在观影时禁止使用望远镜的禁令,也想要一睹那位曼妙身影的主人的绝美容颜(这里就点明了“我"其实距离那位"一见钟情“的女性较远)。那位身子曼妙的妇人还有一位先生,以及同样美丽非常但更年轻的女子陪同(这儿也是一处伏笔)。“我”向同行的友人借来了望远镜,并打听到了一见钟情的那位妇人的芳名,她是拉朗德夫人,大名鼎鼎,绝世无双,美丽富有,从法国巴黎而来,是个寡妇,但也是绝佳的伴侣。当“我”用望远镜终于观察到了拉朗德夫人的正脸时,她脸上那种不同于青春洋溢的,庄重如圣母般的神情使“我”原本激动异常的心情升华成了一股平静的热烈(我个人认为作者这里对拉朗德夫人的神态的描写以及“我”心情的转变也是为后面情节设置的一处伏笔)。当“我”几次用望远镜长时间出神地关注拉朗德夫人后,她也终于发现了"我"在关注着她,同样向“我”投来注视的目光,并跟她身边的男性交谈着,随后再次望向“我”并回以淡淡的微笑。“我”顿时被拉朗德夫人这微笑的回应方式迷得心神荡漾,瞬间陷入对其疯狂的迷恋中,并认为“她”同样也是对我抱有好感的。歌剧结束后,“我”让朋友为我引见拉朗德夫人,并要展开对拉朗德夫人的追求(这里也再次反映了男主的性格特点:热情奔放,风流浪漫,敢想敢做)。然而凑巧的是,“我”的那位朋友虽然前天晚上答应了为我引见拉朗德夫人,但是第二天他却忘记了与“我”的约定,去了外地一个星期。第二天,“我”又在街上与拉朗德夫人的马车擦肩而过,她由身边那位年轻美丽的女子陪同,并在马车里对我再次投来注视与微笑。“我”心神荡漾,更加无法忍受自己对拉朗德夫人的爱慕之情,在街头巷尾打听这位远近闻名的拉朗德夫人的情况。他们都说她绝代美人,举世无双,是天使下凡。她身边的女伴也是超凡脱俗,依旧那么光彩照人,比五年前在巴黎时更美,艺术会创造奇迹。分别之时,路人还哼起了法国小调:尼农,尼农,尼农请下车,下来吧,尼农德朗克洛(这儿也是伏笔)。

"我”在几次碰到拉朗德夫人,她对我回以眼神与微笑后,觉得她对“我”也是有好感的,更怕我的朋友还没给我引见前,拉朗德夫人就离开了“我”所生活的城市,因此“我”决定发挥我的冒险精神,给拉朗德夫人写信表明我的爱意并求婚。拉朗德夫人并简单地写信回应了"我",也并未在信中批评"我”贸然求婚的这种无礼行为。“我”觉得自己离追求成功更近一步,甚至于监视拉朗德夫人的住处,观察她每天的活动,并找机会在她出行时与她上前搭话。在仲夏黄昏的薄暮之中,“我们”促膝长谈关于婚姻之事,拉朗德夫人责备“我”太急躁,太轻率,相识时间太短就马上结婚不恰当,不合礼仪,有悖常规。结婚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需要慎重考虑,“我”甚至不了解她的为人,她的前程,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我‘的爱是一时糊涂,并非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并且我们的爱情之路上还有年龄这一障碍,“我”甚至不知道她大我多少岁。然而,“我“却认为这些都是不是问题,正是因为真正的爱情,才不会一帆风顺,即便“我“不知道我们俩之间的年龄差,她也不过大”我“两三岁(“我”自己的猜测),这种世俗的偏见就让他们评论去吧,真正的爱情从来不在乎这些。拉朗德夫人似乎被“我”的话打动,递给“我”一张画像,上面有“我”想要的答案,并邀请“我”去参加她朋友举办的音乐会。“我”欣然陪同她前往。

来到音乐会后,拉朗德夫人被邀请演唱一首,她和她的那位年轻美丽的女伴一同走向钢琴边演奏。“我”出于礼貌坐在外围的观众台上,拉朗德夫人的歌喉十分美妙,宛如天籁,但这却与“我”平时跟她说话时她那娇滴滴颤悠悠的声音完全不同,这使得“我”讶异于她的才华,也更让我对她更加着迷。演奏完毕,“我”和拉朗德夫人进行了真正的毫无保留的交谈,包括我所有的人生经历以及自身的弱点,甚至于我那一直掩饰的近视的毛病。拉朗德夫人最终也答应了“我”的求婚,但她同时也请求“我”在第二天早上“我”一直嗤之以鼻,觉得有损“我”形象的眼镜。为了证明“我”对拉朗德夫人的爱,“我”欣然接受。

在第二天,我们驾驶马车,去让牧师见证我们的爱情后,“我”在清晨的阳光下,戴上了眼镜,第一次在白天近距离注视拉朗德夫人。刚戴上眼镜,“我”与其说是震惊,不如说是害怕。“我”只见到一张布满胭脂与皱纹的脸,她的牙齿,头发与身材都是假的。“我”当即骂她卑鄙,老巫婆,七欺骗了“我”,拉朗德夫人也反驳“我”,她才82岁,一点也不老,她给我的照片背面是写的二十七岁,但那是五十五年前画的。并在她与第二任丈夫结婚时,将那张画像送给了和第一任丈夫穆瓦萨尔生的女儿。“我“听到这里,更加震惊,因为开始的时候说过,“我”的直系前辈的姓氏非常特殊,穆瓦萨尔,瓦萨尔,克鲁瓦萨尔,弗鲁瓦萨尔。在“我”与拉朗德夫人争执的过程中,她说明了她来到“我“所在城市的用意。她来到此,是要将自己的遗产继承给自己的太外孙弗鲁瓦萨尔,也就是“我”。文章到此,“我”竟然追求了自己的太外祖母并向她求婚,这看起来非常荒诞,但再回头看前文,又能看到很多作者埋下的伏笔,“我”的家族前辈都早婚早育,因此,虽然与自己的太外祖母差了三辈,按照年纪来算,六十岁的年龄差却又非常合理。再加上“我”本身严重的近视,以及我敢于冒险,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热情奔放与相信“一见钟情”的性格,都让“我”在婚姻这件事情上识人不清,差点陷入自身无法挽回的境地。

拉朗德夫人一开始在歌剧院,在“我”频频关注她时就认出了“我”是她的太外孙,因此她向我回应以微笑,并也以为发现了她的身份。然而在第二天与“我”朋友的交谈中,她知道了“我”是因为高度近视这一缺陷对她产生了疯狂的爱慕之情,恼怒于她自己的上当受骗并惩罚“我”的轻浮之举。因此,和“我”的朋友设下了一个圈套,“我”误以为街头巷尾人们所说的美妙绝伦的妇人便是我的太外祖母,也误以为音乐会上一展歌喉的是太外祖母,其实这都是那位太外祖母身边的那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不过她是太外祖母的第二任丈夫拉朗德的远亲,也是一位拉朗德夫人。“我”的太外祖母也借这一次机会,给不愿承认自身弱点(近视却不愿戴眼镜),识人不清,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的“我”上了一堂课。也让“我”成为了她唯一的继承人,还为“我”与斯特凡尼拉朗德(太外祖母身边的那位年轻美丽女子)张罗了婚姻。“我”永远与情书断了缘分,永远与眼镜形影不离。

读完全文,再次感觉爱伦坡在构思情节方面之巧妙。伏笔之多,即便最后在揭晓真相时,觉得荒诞不可思议,但纵观全文,却又处处都是伏笔。首先,是男主的家族姓氏之特殊;其次便交代了的男主自身生理以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随后在男主追求真爱的过程中,也多次隐晦地交代了太外祖母的面容与声音不似年轻妇人以及太外祖母一开始对男主关于两人之间身份和年龄的差距。在此过程中,还穿插一些第三方视角对太外祖母与斯特凡尼拉朗德夫人身份的混淆(因为两人都姓拉朗德,并且都是绝妙非凡的美人)。在读者以为这就是一篇普通的不顾世俗成见的爱情故事时,笔锋一转,男主只不过是戴上了一直不愿意戴上的眼镜,所有事情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好多悬疑小说故事里的最终boss前似乎都有个用来转移读者注意的角色)。

“眼镜”我认为这里既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眼镜,男主最终肯正视自己的缺陷,戴上眼镜纠正了近视的毛病;也象征着他一定程度上改掉了自己做事冲动,不计后果,识人不清的缺点,毕竟他曾经认为戴上眼镜具有一种假装圣人或老人或者装正经的神态。

最后说个题外话,本人认为不论男女,一见钟情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开始一段关系,但最终步入婚姻,还是像太外祖母对男主的劝告一样,需要对彼此有较深的了解,结婚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需要慎重考虑,需要考虑两人的三观是否合得来,仅凭一时冲动的情感则是太急躁草率,有悖常规,我们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