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还活着的作家,余华绝对是一个异类。
成为作家只是偶然,这位写出了中国现代最惨小说《活着》的作家,其实是一位段子手。
和大文豪鲁迅一样,余华也是弃医从文的代表,但他弃医的原因不是鲁迅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余华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朴实——就是想找一份不被闹钟吵醒的工作。
当我们在朋友圈自以为非常有内涵地说,我希望每天早晨叫醒自己的是心中的梦想,而不是床头的闹钟。和余大作家一对比,我们是多么地矫情啊!
在写小说之前,余华的身份是一名牙医,整天在镇上的牙科诊所给人拔牙,尽管他从来没有学过拔牙,但他这一拔就是五年,拔下来的牙齿已有上万颗。
这让我想到台湾歌手齐秦的一句名言:让人无法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每天工作八小时,长期面对村民张大的嘴巴,余华实在是有些厌烦。后来他在散文里写道:“人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某次余华看到文化馆那帮人整天在大街上闲逛,于是问他们为什么不上班?对方回答我们上街就是上班。余华觉得生活很不公平,你们天天在街上玩,我却天天拔牙八小时,你们的工作我也很喜欢。于是为了脱离拔牙的苦海,调到文化馆上班实现工作自由,余华开始了写作。
没有写作基础的余华,找了一本《人民文学》,看了两页,自己稍微揣摩了一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就直接开干。
写完之后,往所有的杂志社投稿。据余华说,这些稿件去过的城市比他本人现在走过的地方还要多。
最后,《北京文学》投来了橄榄枝,邀请余华去北京改稿。
当时的反馈是:结局不够光明,只要把结局改光明了,就能发表。
余华居然没有按照文人一贯自命清高的套路,为自己的作品据理力争,而是回复对方说:“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这位著名作家发表处女作的谦卑,像极了简书审核求通过的我们!
小说如期发表,余华得偿所愿,调去了文化馆。上班第一天就耍起了小心眼,故意迟到两小时,结果发现自己竟然是最早来的一个,马上意识到这地方来对了,余华年轻时要找一份永远不会被闹钟吵醒的工作的梦想从此实现。
成名之后,余华曾获得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有媒体采访余华,问他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有什么区别?余华说:“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法国作家用法文写作。”
在上央视董卿主持的栏目《朗诵者》时,这位获奖无数的大作家也学会了凡尔赛,居然说评论家们为什么赞扬自己的文字语言简洁,是因为自己识字不多,但用来写小说已经足够。
听到大作家这样实诚的话,董卿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曾经有记者问余华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活着》依旧畅销?
余华回答说:“有位中学语文老师告诉我,他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老师要求他们看《活着》。现在自己成了中学语文老师,也要求学生们看《活着》。感谢语文老师!伟大的语文老师们!”
当被问到《活着》的版税收入时,余华幽默地说:“我靠《活着》活着。”
这个创作出中国现代最惨小说《活着》的男人,他就是段子手本身。
把痛苦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所以读者朋友们,以后千万别相信作家手中的那支笔。
在这里咱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活着》这部伟大的作品,它曾经在国内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豆瓣评分都不低。
小说内容是沉重的,它描绘的是在上世纪内战、大跃进、文*革*等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饱经沧桑和磨难的人生。
他本有万贯家财,却因吃喝嫖赌丧失殆尽,沦为贫民;
他本有活泼的儿子,却因献血被活活抽干,死在医院;
他本有乖巧的女儿,却因难产大出血而死,令人痛心;
他本有贤惠的妻子,却在失去儿女的苦痛中一睡不起;
他本有老实的女婿,却因意外死在工地,凄惨莫名;
他本有伶俐的外孙,却因吃多豆子而撑死,难逃命运;
至此,这茫茫天地间只剩了他和一头老牛,相伴终生。
福贵的身上,几乎集聚了人生所有的苦难:破产、战争、贫穷、丧妻、丧子、丧女、丧孙……小说里随处可见苦与难、生与死的交织。读罢让人泪流满面,心痛不已。
也许是原著实在太惨了,不管是影版《活着》还是剧版《福贵》,导演都改掉了原著里只剩一人一牛的结局。
这部赚了无数人热泪的小说,是余华的代表作,从牙科诊所转角遇到文化馆的他,至今依靠《活着》活着。
余华说:“在我小的时候,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往那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海水也许不会变蓝,但也要一直游,一直游,直到彼岸。
相信在某一处转角,命运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