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微信公众号上好看的内容真不少,大概是“小编们”养了整整一个春节的好东西,都哗啦啦的摆到桌子上吧。
先是我一直追更的几个写都市传说、真实案件的公众号,悉数更新。接着又看到朋友圈在转公众号“饭桶戴老板”的《农村包围城市:一部商业史》《大江大河40年,改变命运的七次机会》,还有刚关注不久的呦呦鹿鸣上也更新了黄老师写的《人民的明义,不是用来做生意的》。标题足够吸引人,读了内容收获更多。总的感觉是,历来被人们批为浅阅读罪魁祸首的微信公众号,有越来越多优质内容了。
同样是以写字为业,我为啥就比他们(有些还不是以写作为主业的)差那么多呢?对那些文章作者无比羡慕,同时自己也感到羞愧。
对于写作,我或许也算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坚持经常练笔、尽可能写好工作上的每一篇稿子、阅读了不少“故事”“非虚构”等技巧讲解和对分析问题有帮助的经济学类书籍等等。但仍然进步缓慢,比起我崇拜的那些文章,仍然差之千里。
遍寻诸种药方之后,得到的最中肯的金玉良言还是:“多写,此外别无他法。”
我想,所谓多写,固然不能指是毫无谋划、毫无思考、毫无感受的胡写乱写一通——这不是一种合格的练习;而是指,不能苦于没有题材、没有“灵感”或没有思路,就搁笔不动。
在《巴黎评论》第一卷上看到海明威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写文章不能等有了灵感才动笔,就像做买卖,你不能等有了顾客才开门。”据说这位大作家也经常有灵感枯竭的时候,但是,即使这样,他也会每天按时坐在书桌面前,强制自己去写。“多数时候,写着写着感觉就到来了。
昨天,也看到了一篇让我感触颇深的公众号文章:《身为小姐,不能有了感觉再接客》。里面写道:身为小姐,不能有了感觉再接客。身为一个作家,不能有了灵感再写作,身为一个演员,不能有了状态才进入角色。身为一个员工,不能有了心情才开始工作。所谓职业就是,不管有没有欲望、灵感或状态,随时都可以让自己进入那个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当然,如果有可能,尽量让自己体会到快乐——话糙理不糙。
灵感不是等来的。当你展开纸、提起笔,或者打开电脑、点开一个空白文档,调动好自己的情绪,灵感才得到了萌芽的土壤和水分,思路才开始一点一点渗入。
想来,这一点我应该是有感触的,每次采访完之后,面对紧迫的交稿时间,我可没有功夫去注意有没有“灵感”,而是抓紧时间梳理采访素材、规划稿件结构、起标题、写引语……。写着写着,一些事后读来自己感到惊喜的句子,便不知不觉写来出来。
先有物理的状态,再有心里的感受。即使自己只是写一篇日记练习,也应该习惯先让进入角色,再在过程中找感觉。以此勉励参加这次“千字营”活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