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不必站在50岁的年龄,悔恨30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30岁的年龄,悔恨17岁犯过的错,因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困惑和不容易,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太不公平。可如果有机会提前明白一些道理,让自己少走些弯路,少犯些错,让自己没有或者少些悔恨,又为什么不呢?最近看到永老师慢就是快的几篇文章,我思考着自己,突然对自己掉过的两个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个坑:我没搞清楚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上学的时候,不管拿到寒暑假作业,还是试卷,我都喜欢赶紧先把自己会做的题都做了,看到基本做完的作业或试卷,大部分题目下面的空白处都整整齐齐填满了,内心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觉得作业基本做完了,出去玩儿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可其实每次都会有一些自己不会做的题目的,那些题目我一般会最后去啃,实在啃不下来了,有的会去请教别人,请教了别人,自己还是没做出来的,就等着老师讲,老师讲了还没明白的,我经常就不了了之了,大部分情况其实是碍于面子不想在去问别人或老师,担心别人说自己笨。高考前两周我做了一道几何大题,做了半天也没做出来,因为着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就没有和那道题死磕下去,也抱着侥幸心理想着高考也未必会考那道题。可令我傻眼的是,高考真的把那道题考出来了,只是稍微变了下形式而已,15分啊,我当时肠子都悔青了,为什么那时候不好好研究下呢?我们家超哥和我相反,他说那会他只做他不会的题,会做的都不做,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研究不会的题了,他也不害怕老师说他作业没完成,高考理科综合他所有题都会做,满分300分,他差一分满分,也不知道这一分扣哪里了,估计是哪道大题论述不完美吧!
现在,碎片化的知识特别多,经常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打开微信自己订阅的公众号都很多,读书的,理财的,护肤美容的,穿衣搭配的,育儿的,健康养生的,心理学的,婚姻家庭的……除了公众号还有各种学习的APP,得到,豆瓣,知乎,网易公开课,喜马拉雅……什么都觉得需要学,突然就觉得自己得了“时间恐慌症”,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可越是觉得时间不够,越是期待让自己快速学起来,可越是让自己加紧脚步学习,越是无法慢下来,陷入了恶性循环,感觉都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下,把学到的各种知识在独处的时候,放到自己以往经验合适的位置。说实话,有很多东西当时看了觉得特别好,时间长了,其实也都忘记了。
其实这是个坑,一个大坑,我没深入理解其实“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想想为什么成长慢呢,或许就是因为没有深入的认真过。
没搞明白:慢就是快,就是需要在关键的地方,提高标准,慢下来,比如说当时那道几何题,其实是我的一个知识阻塞,在那里就该慢下来,刻意去练习,通过慢把那道题搞懂,以后那一类题都可以快速完成,我没明白“慢”是“快”的方法。
茫然了:其实少就是多,事情多了,信息多了,就要找到关键的,自己当下最需要的事情去做,认真深入的去做,这样一件事往往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少”其实就是抓系统的关键点。
我没有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刻意练习,就一直停留在知识拐点之前,那么低水平的勤奋,那么多做少得,就像下面这张图:
只有在刻意练习中,把动作分解,并且进行精细化的练习,才有可能将分解动作突然打通形成连贯动作,这个打通就出现在拐点之后。拐点之后,才可能出现动作时间大幅度被压缩的可能,如下图:
不能完成一次刻意练习,也就不可能在关键地方慢下来迎来拐点,也不会在拐点后迎来真正“快”的心理表征,没有这个心理表征,就不知道这个东西能够迁移到其他领域 , 永远体会不到打通后的快感 ,那种通明感。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里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就像提到狗,我们脑海中便会“看到”一只蹦蹦跳跳的狗。这个形象就是狗在你心里的心里表征。由于人和人的阅历不同,所以人和人对于狗的心理表征也不相同,有的可能是泰迪,有的可能就是自己家看门的那条土狗。再比如:一道题你做的非常娴熟,以后做这一类题,你都会非常快。大概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思。在任何一个领域或行业,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里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提升技能,看下图:
遗憾的是当时自己也并不知道“刻意练习的心理表征”可以迁移,所以就不懂也不敢冒险去尝试慢,也不知道“慢下来”其实可以节省时间,在“时间恐慌症”下觉得自己还挺努力、相信着“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假真理,然而一直努力着,心里却没有满足感,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这真的是不够的。现在想想“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句话,真的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乱动、掩盖自己低水平勤奋的一块遮羞布。
第二个坑:做事情的标准没想清楚
我没有认真深入思考过,到底做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慢就是快、少就是多。之前自己决定要不要做一件的标准基本就是:
15年刚去成都,那会思思被爷爷奶奶带回老家了几个月,那几个月我买了一套字帖,我还专门联系了学古筝的老师,计划重新开始实现自己的文艺理想,这两件事,都符合上面三个标准。可是还没来得及买古筝,孩子就过来了,孩子一来,加上工作,一天都特别忙了,那会上班又远,天天得6:30起床,晚上下班回来基本都是8点左右了,发现根本没时间练字,周末爷爷奶奶还想休息下让我们带孩子,哪里有时间去学琴?晚上回来吃过饭,给孩子收拾完都十点多了,累的要死,即便买了古筝,哪有时间练?即便我勤奋,晚上11:00练,那还让不让别人睡觉了?最后就都放弃了,说实话,有时候我还觉得自己真没毅力,相信着: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的金句,让自己还挺有挫败感。
现在来看,我的这个标准也是一个坑,其实它不能确保这个选项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关键的。所谓的“关键”,难道只是自己需要、成本适中、比较感兴趣么?当我看到大师如何选择时,我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我当时其实没有考虑定位,稍微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孩子小,结合当时家里的实际情况,那个阶段其实不适合练字学古筝。
你看,人家这个思考里还有:定位(因为定位才会符合规律)、效用周期(究竟在当下有用还是可以用一辈子,这一点考虑了边际成本,要学那些可以用一辈子的东西)、驱动其他知识(依然是边际成本,我会学习那些具有驱动性的知识,比如底层规律等)。也就是说,大师会选择那个符合他发展规律的、边际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可以驱动他其他知识的底层知识(比如说选择学习动机,而不选择学习如何处理拖延症)的,这才是对他关键的。这才是让他投入少但是收益多的。
做事情一定要多思考,要有辩识坑的能力。不要随便掉进哪句名言的坑,哪位名人大道理的坑,昨天听老梁评价于丹时,还一下子还颠覆了我对于丹的认识呢,我特别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于丹讲论语,让我们都从自身出发找原因,老梁就说了,如果大家都只知道反思自己,那政府就太开心了,人民就太好管了,可是很多问题真的就问题全在于我们自己?他也分析了于丹能火的必然因素,她把当下社会研究的太透彻了。为什么老梁就能从其他角度看于丹讲论语,而自己当时看了于丹讲的论语就全信了呢?还是没有深入思考,未来的竞争力真的考验着一个人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