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通常有两种模样。一种是人们心目中的想当然,一种则是春天的本来模样。
春天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期盼的季节。历尽了严冬的种种肃杀,对春的期盼,无论对诗人还是平常人,都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两天气温上升,微风和煦,终于让人感觉到,春天来了,近了。而这种感受,又总是在暖一天,冷两天,走一步,退两步的反复中,徘徊不定。
立春早已过去,第二个节气雨水也过去一周多了,春的模样依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常说立春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然而北方的春天,脚步是舒缓的,不慌不忙,不急不序。即使立春过了,雨水又到了,但期盼中的春暖花开的画面,还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有许多次的反反复复。从立春时的万物肃条,到真正的春暖百花次递开放,更要经历一个心理上的漫长过程。
不然,李清照何以会发出: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感叹呢!
只是,已有春的消息,若隐若现,在风的温度里,在万物的萌动中。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这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唱美了人们的心情,却也会误导着孩子们的认知。
记得上小学时,课文里也是这样描述春天的。所以在孩子们的心里,春天理所当然的有红花,有绿草,有湖边的垂柳,有站在枝头鸣叫的鸟儿。直到读了少年报上的一篇文章,我才对春天的模样,和春天的演变过程,有了最初的了解。
报纸上的文章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在一个早春的周日,两个少年小伙伴,为了完成美术老师布置的作业,去郊外进行以春天为题的写生。当他俩兴致勃勃的来到郊外时,一下子傻了眼。出现在眼前的田野,依然是冬日的荒凉,光秃秃的树干在风中摇摆不停,没有红的花,没有绿的草,更没有站在树梢上欢快歌唱着的小黄鹂。
面对此景,两个少年中的一位首先失望了,不停地发着牢骚。这哪里是春天呀,一点春的意思都没有啊,分明还在寒冬里嘛,这写生的作业,指定是完成不了了。
而另一位少年,则不慌不忙,似乎早已是成竹在胸。当他的小伙伴坚持返回,准备回家闭门造春天时,他坚持留下来,在早春的肃条中,找寻着春的消息。他画出了树枝上刚刚萌发出的,不易觉察的嫩芽,画出了路边枯草的第一抹绿色,画出了结冰的湖水里,开始融化的涟漪。
而那位对着春天发牢骚,欲走又止的少年,看到同伴的画作,突然被触动了。他被小伙伴笔下的早春气象触动,更为捕捉到早春消息的小伙伴感动。猛地,灵光在他的脑海里一现,眼前这位正在用画笔传递着春天消息的小伙伴,不正是春的气息吗?
早春的田野里,一少年铺开画板,在临摹着春天。在他的脸上和眼睛里,已是春意盎然了。
于是他赶紧打开画板,把早春的景象和画春的小伙伴一并收入自己的画中。
这篇儿时的文章也给了我许多的触动。春天,固然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美丽的季节,但她更是人们眼里和心中的美丽季节。对自然中的春天,人们要用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她的行踪和消息,而对人们心中的春天,同样需要用心去找寻,去等待,去坚持。
因为春天,总是承载着人们的无限希望和企盼。所以诗人雪莱才会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