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尝试杯”赛课,原本安排在每年的10月,差不多一个月,赛事结束。今年的赛课作了一些调整,我感到诸多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除了时间点上的操作不同,也有我人在寒山引发做事的不方面。所以,我觉得各种不适应使得我心情很不舒服,一个人既被动又无法主动。
这两天,我就在寒山多媒体教室负责拍照,也顺便听课。奇怪的是,我今年居然不是评委,真把我自己搞懵了。坐在会场里,虽然我啥也听不懂,但我还是装得很认真的样子。可是,我真的要老实交代,中午是不宜上课和听课的,我今天中午就险些睡着。不是老师上得不好,而是吃饱饭后,天又暖和,人就开始有点春困。我观察了一下学生的状况,虽然他们是天真烂漫的、爱动脑筋的孩子,可情况不会比我好很多。坐在会场里,我努力与瞌睡虫较劲,可是没有多久,老师说的话就像不停飞舞的蜜蜂一样嗡嗡直叫,根本没法细细入耳。后来,我拍了几张自认为满意的照片后就走了。我很惭愧地走了。
我想,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吧。听不懂听不进,还要乖乖坐在教室里。那些胆子大一点的,尽想着怎么做点出格的事。哎呀,这样想下去,也是蛮可怜那些孩子的。到了办公室,我一边从相机里导出照片,一边思考我们的课堂。老实说,我真不是从“慧雅”课堂的“三适三自”来思考的。我觉得,每个老师准备那么充分,他们从本意上都觉得自己的课是有这样的思路在,我就从自己听课直观感受上说点小小的想法。
1.我们的课依然有“很强势的姿态”。我听的几节课,作为旁观者,我能感受到老师那种掌控的欲望与话语控制。一是语气硬。有人说,这和老师个人说话习惯有关,我不太清楚。我是一个对声音特别敏感的人,一个老师说话的语气、语态、面部表情,只有带着爱意才能把那些美好的词语说出来,或者说话语随着人的气息一起被送出来。说出来的语言,是有人的气息和温度的,才使得语言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表达。反之,一切无味。二是语速快。我不喜欢那些语速快,伶牙俐齿的人,听这样的人说话,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但你知道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儿。你的耳朵,被一鼓强烈的气流冲击了一下,你是从自己的身体感受确认并判断出了一些信息的,并非说话者言说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生是无法在这些快速的语句里听出明确的信息的。这样的后果是,这里的一些孩子学习障碍是因为老师语速过快。(我不知道,我的判断是否正确)
“强势的姿态”还呈现在,老师是课堂里绝对的权威控制者。老师想去哪里,学生几乎是逃不出他掌心的,从师生问答、文本解读、学习步骤等环节,都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很会教书的人。我这样说,真不是贬低老师。这种脑力与体力的付出,本需要得到尊重。但我还是会追想:学生“学”的起点在哪里呢?课堂对孩子智力上的挑战究竟在哪里呢?
2.我们的课依然有“程式化的东西”。“程式化”这个词我是在戏曲里看到的,比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出戏,唱腔、韵白、动作表演等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这就是“程式化”。在我们的课堂里,我隐隐感到了这种表演上的程式化。老师对孩子问题的回应(一些老师有刻意之嫌),以及老师教学流程上的套路,使得课与课之间没有异质的呈现与个性的表达。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磨过的课还是因为大家的理解都在趋于同质,这个问题很难确切地说明白。我说了,我只是一种直观上的感受,也比较外行,只是一个音乐老师的想法(提供思考点也是一种贡献)。可是,我就是觉得不太对劲儿。
我是希望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志。教育,不就是为了成全每一个人的不同吗?教师,其实也是这样。如果每个老师都能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那么我们的课堂不就是丰富多彩的吗?写到最后,终有一问:我们的课真的需要继续这样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