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被天价学区房的各类文章刷屏了,翻来覆去被引用的几个段子,看多了也有点让人想吐。笔者不是地产专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不想在这里分析学区房的金融属性,也不想聊阶层分割这么无奈的社会话题。其实大家别忘了,绝大多数家长买学区房的本意就是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或者更好的学习环境。房子保值增值等金融属性,可能并不是初衷。我不想探讨名校到底有多好,这个见仁见智的教育问题,大家讨论的已经太多了。我更愿意跟大家聊一聊渣校到底有多差。
1.
笔者出生在辽宁沈阳,东北重镇。念小学时,是班里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属于那种在学习上没让父母老师操太多心的好学生。现在回想起来,那六年的小学生活真是人生的快乐时光。但在六年级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因为要小学毕业念初中了。没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心城市,小学生和家长们就要面临小升初的择校问题了。
我家当时住在皇姑区,这个区时至今日都是沈阳市的文教大区。在当时的沈阳,其市内五区整体教育资源已经比较均衡了,每个区都有优质的小学和中学,不管是小升初还是中考考高中,基本不用跨区,就近即可读到或考到不错的学校。但没有一个区能像皇姑区那样,汇聚了从小学到大学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但就是这样一个文教大区,在当时恰恰是一个教育资源极不平衡的区域。
仅以中学为例,辽宁省实验中学,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沈阳市第十一中,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沈阳市第三十三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等省市级重点中学,无不集中在皇姑区东部的崇山中路,长江街和黄河大街一带。这一区域的居民素质也普遍较高,公务员和教师等住宅小区,也都分布在这一区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姑区的西部城区,只有五六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均不是重点学校,笔者本人就是在这片教育洼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就近划片入学是当时小升初的主流形式。那个时候东北城市的居民住房,绝大多数都是厂矿单位的福利分房。你在什么单位,单位分给你的房子在哪儿,直接决定了你在哪里生活,进而决定了你家小孩儿在什么学校读书。
当时小升初招录还有一种补充形式就是参加择校考试,一些初中会设置重点班,外片区的同学需要参加这些重点初中组织的自主命题考试。按成绩择优录取的是公费生,当时学费大概在每学年600至800元人民币。如果成绩不够没考上,有些学校还留了一个口子,即缴纳赞助费,相当于现在的择校费,也可以就读,价位大概在三年人民币6000元至9000元。
这就用现在的话通俗的讲,要么拼娃,要么拼爹。
当时生活在皇姑西部城区的大多数家庭也都知道那所对口直升的初中口碑不太好,于是择校考试变成了救命稻草。当时考试的科目一般是英语加数学,笔者几乎将东部城区的择校考试参加个遍,但全部落榜,没考上一所学校的重点班。您会问了,你怎么能那么菜,你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吗?小学英语和数学你都学啥了?我当时也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人家英语考的是初中英语,数学考的是奥数,你都没学过,也没参加补习班,怎么能考的上呢?
临近小学毕业前,班主任找到我,说她手里有条子可以让我去二十一中,让我问问家里能不能拿出6000元钱赞助费。当我兴冲冲跑回家告诉父母这个所谓的好消息时,爸爸妈妈的反应却是让我直接告诉班主任,我们家可出不起这笔钱。当我十分难为情的告诉班主任家里出不了这笔钱时,班主任老师安慰我说:其实对口直升的那所中学也不算太差,主要就是没什么好老师。
2.
1994年7月,小学毕业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也结束了。我顺利对口直升进了离家不远的初中,一所在当时全区远近闻名的渣校。
为什么这所初中当年名声如此不好?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师资力量薄弱之外,生源质量差是最主要的原因。前面讲过了,通过小升初择校考试,一部分提前学习初中英语和课外奥数的同学们,大多顺利考入了东区学校的各类重点班;家境不错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交择校费的方式,踏进东部名校的校园。本身西部城区居民家庭的整体素质与东区那些知识分子和公务员家庭相比就有差距,通过小升初各类学校几茬掐尖选拔,学习又好家境又不错的优秀生源都给选走了,剩下的生源的整体质素可想而知。
生源质量差直接导致了这所初中校风恶化。女生化妆、男生抽烟、成立校园帮派、打架斗殴单挑不过瘾,时不时还有打群架的戏码上演,这简直是少年古惑仔的翻版。前一阵热炒的北京某小学校园霸凌事件,跟我在当年初中见到的这些相比,简直弱爆了。
因此跟抓教学质量相比,我的初中更重视德育教育,预防并打击青少年犯罪倒成为了学校日常管理的重点。当时的德育主任是一位外表看起来十分凶悍的中年女士。她精力充沛,其工作职责就是打击这些校园不良行为,规范学生们的校园表现,对所谓的不良少年绝不手软,训导过程中掌掴脚踢那也是家常便饭。德育主任当时声名在外,校内外的不良分子对她倒也是十分畏惧。
在这种校园环境下,安心学习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三年里,最头疼的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因为校门口总会有一些社会上的小痞子来晃荡,主要目的就是劫两个零花钱花花。我们通常都是几个家近的同学结伴走,当时兜里都不敢带大额现金,遇到交学费的日子,还需要家长护送到学校。但你兜里又不能没有钱,否则一旦遭劫,拿不出钱来,皮肉之苦则是免不了的。
记得那时候每学期结束时,学校都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各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种活动,如请劳教所的教官进行讲座,观看少年犯演出等等。我在想本人后来上了大学对法律学习感兴趣,并跨专业考了法学硕士,应与少年时期的校园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3
有人会说,即使外部环境再差,你心无旁骛的专心学习,努力考上重点高中,跳出这片教育洼地,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吗?您说的没错,但这不是一个选择,在那样的校园环境下,而是我唯一的选择。
既然谈到了学习,该聊聊我初中的教学质量了。入学之后发现,果然如小学班主任所讲,这所初中的师资力量太薄弱了。当时年级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全部集中去教年级唯一的俄语特长班了。当时教我们班和八班代数课的是一位中年男老师,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他当时讲课的情景了。只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们班和八班的数学成绩是年级最差的,我当时考了八十几分,但年级的整体情况是有好多同学都考了满分。结果导致八班的班主任和部分有识家长联名要求换老师。最终,这位李姓老师黯然离校。后来听说他教我们之前是在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负责锅炉维修。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少,已无法考证,但传言本身已细思极恐。
我们班很幸运,教特长班数学课的教研组长刘老师,开始调教我们班。刘老师是我们初中少有的优秀教师。在刘老师的调教下,我们班包括我个人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整体成绩也开始在年级名列前矛,成了学校在升学道路上重点培养的所谓优等生。刘老师一直教到我们初三毕业,我的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养成,受刘老师的影响很大,直至今日。
初中学习开始走向正轨后,我生活的全部就变成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与学习无关的事,一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书,一律不看。这种极端的学习方式,短期内特别出成效,但却使我的知识格局和视野变得十分狭窄,这在后来上省重点高中和大学时,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1997年6月,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统一升学考试,以691分的成绩和指标到校生的身份考入了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告别了这片教育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