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iTunes下架吴亦凡新专辑”的消息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原来吴亦凡的新专辑因其粉丝在iTunes美国区音乐榜的刷榜行为而被官方清除数据。
其实,这种为明星打榜的事在中国饭圈里很常见,而这次刷榜行为之所以掀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波,是因为吴亦凡在美国音乐市场作为一个新人突然以力压颇有实力的爱莉安娜·格兰德、Lady Gaga、皇后乐队的姿态出现,引起了很多欧美用户的怀疑和不满。
一时间“Kris who”(对吴亦凡的英文名 Kris Wu的戏称)和“Chinesebot”(中国水军)等关键词开始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发散。
而遭到大量投诉的iTunes也采取清除反常数据的应对措施,粉丝无法再利用集资控评的手段让自家偶像位居榜首,销量排名一下子掉到了百名开外。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梳理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时,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一个歌手不因作品而是因为他的粉丝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因为一种默许的粉丝行为,歌手本身遭到反噬。
这不禁让人思考,粉丝和偶像究竟是一种怎样 的关系。
其实,崇拜偶像这一普遍的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比如投射心理、认同心理、补偿心理等,也正因如此,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都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探讨。
偶像应援文化的发源地日本有很多探讨粉丝与偶像关系的影视剧,比如在金敏的《未麻的部屋》中,偶像出身的未麻打算转型当演员,但转型之路并不轻松,除了面对新环境的挑战,还要面对狂热粉丝的跟踪监视。
电影中,未麻正是日本养成类偶像的真实写照,粉丝通过应援和偶像建立了一种看似紧密的联系,粉丝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在偶像身上,并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当偶像取得成功或被主流社会认可后,自己也仿佛取得成功般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这种关系又极为脆弱敏感,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使内心受到波动。在《未麻的部屋》中,当狂热粉丝得知偶像时期以清纯形象著称的未麻出演大尺度激情戏时,无异于毁了他的梦想,进而内心无法接受便开始对编剧实施报复。
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性格孤僻的中学生莲见经常带着耳机沉浸在莉莉周的歌声所营造的纯净世界中,并且通过在论坛上和同为歌迷的“青猫”聊天收获了一种在现实中很难获得的归属感。
然而当莲见在莉莉周的演唱会上得知“青猫”竟 是曾经霸凌过自己,甚至亲手折断自己cd的星野时,幻想破灭,万念俱灰,于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杀死了星野。
当然,追星所带来的后果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在心理学上,有种情感叫做认同心理,可以理解为当人们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产生认同时,会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
在电影《我爱贝克汉姆》中,崇拜球星贝克汉姆的印度裔女孩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然而父母的反对,种族差异带来的现实问题让杰西一度陷入迷茫。
而当她有所动摇时,房间里贝克汉姆的海报以及海报背后贝克汉姆的个人奋斗经历带给杰西很大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在她逐梦路上,对小贝的崇拜认同是她完成梦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一位贝克汉姆的粉丝,所以这部电影也多少有向偶像致敬意味。
事实上,现实中有很多受偶像正面影响,从而达到偶像与粉丝“双赢”境界的例子,比如崇拜c罗努力训练带领法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姆巴佩,崇拜迈克尔杰克逊坚持舞蹈事业最后成为一代舞王的亚瑟小子等等。
追星本无罪,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也并非只是一句“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的玩笑话。关键在于粉丝是否会在追星的途中迷失自己,是否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新浪微博@世界观著
官网:http://shijieguanz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