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数不多节日里,我都习惯用赠送礼物的方式向父母表达心意,礼物价格从高到低都有,但常常会换来一句“以后不要乱花钱啦”。
父母收到孩子送的礼物,内心深处总归是开心的,但出于帮孩子“省钱”的本能,一般口头上还是会习惯性拒绝。
孩子可能只是想通过礼物向父母证明远在他乡还有份记挂,自己过得还不错。
所以,期待的自然是正反馈,可能一句“我很喜欢”,可以让孩子开心好一会儿。不过父母一句“以后不要乱花钱啦”,如同一盆冷水直接浇灭期待。
问个问题:你觉得身边双标最严重的人是谁?
我的答案会是父母,而且这种双标属性伴随他们一生,就像你送礼物给他们是“乱花钱”,而父母送礼物给祖辈就是“心意”;就像他们在你身上花了些没必要花的钱不算“乱花钱”,你为他们买了些实用品是“乱花钱”。
礼物中埋藏着小心思,但父母开口第一句就是问你花了多少钱,过去我总会用一个自认为他们能接受的价格搪塞过去,但有时候他们听到价格还是会皱起眉头。
直到有一次,没有按捺住情绪,回了句:“我现在能挣钱了,虽然不多,但这礼物是我的心意,你们就不能表现得开心些么?”
三人面面相觑,陷入沉默,直到我妈说了句话打破局面:我只是怕你为我们花太多钱,这些东西要用到的话我们自己买就好了...
其实当时,话还没说完我就后悔了,其实你明白他们只是不舍得用你的辛苦来交换他们的享受,就像过往的“双标”。
不过那之后,他们好像变了些,会开始用“很合身”、“很好用”这样的词,来回应你的心意,虽然那句“很喜欢”还是羞于表达,但是我也很知足了。
所以我依旧还是用着礼物来表达心意,也深深明白他们不是不懂我们的心意,只是用更习惯用隐晦的方式表达爱意。
其实在你看不到时候,爸爸总是会穿着那件不那么合身的衣服四处应酬,妈妈也会涂着色号没那么庄重的口红参加聚会,奶奶总是逢人就指着桌上的奶粉空罐,说都是孙辈买的,话里话外都洋溢的都是骄傲。
山海旅人,欢迎关注,陪你一起成长。